昨天的雲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書中敘寫王鼎鈞幼年至抗戰中期(1942年)在家鄉的生活,描述故鄉風土,家世背景,有「風情畫」的風格。寫農村破產,青年苦悶,日軍入侵,全家流亡,從天真中見世事冷酷。在這本書裡,作者尚未成年,已經歷了受日偽統治,加入抗日游擊隊,進私塾讀線裝書,和基督教會的信仰生活,每一階段各有其生動感人之處,得到內行人「咀嚼無渣,久而知味」的佳評。最後以作者辭家到大後方國統區做流亡學生暫作結束,餘韻悠長。 四卷回憶錄因題材不同、風格滋味也不同。<昨天的雲>是那種波瀾不驚的散文,要「正欲清談逢客至」的心情,「手倦拋書午夢長」的環境,不似以後三本,情感大起大落。一些喜歡散文的讀者認為這一本<昨天的雲>寫得最好。 |
怒目少年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本書背景為對日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即「國統區」。作者王鼎鈞的身份為流亡學生,一面讀書一面因戰局影響向安全的地方遷移。他對當時國民黨的党化教育作了文學式的書寫,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那時王鼎鈞隻身飄流在外,脫盡家庭、親友、鄉里等甲殼,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以「如人飲水」的感性寫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優劣差別,有懇切的心靈告白。他從老師同學中取樣,以小說塑造人物的技法使之栩栩如生,又藉著他們使讀者窗隙窺月,發現抗戰時期的政府和社會的諸多樣相,簡單中寓有豐富。書中反映了當時青年人以各種方式發洩對政府和社會的不滿,文筆「時見崢嶸,不失溫柔」。本書寫到抗戰勝利之日為止,而以流亡學生的大離散 「預告」隨之而來的分崩離析。 |
關山奪路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 中國在八年對日抗戰之後,接著是四年國共內戰。<關山奪路>一書就是作者王鼎鈞在內戰中的遭遇。那時萬民流離失所,王鼎鈞從軍覓食,在中國大陸奔馳六千七百英里,經歷了國民政府的憲兵訓練,東北接受,平津會戰,解放軍戰俘營拘禁,京滬撤退,在大場面中掇拾小故事,以「冰山理論」從小故事見大局變化和眾生苦難。全書各章中作者獨得之逸聞、軼事、掌故無數,以作者之突困求生為主線一以貫之,作者稱之為串珠式寫法,對讀者非常有吸引力。論者認為「此書氣勢奔騰澎湃,與歷史大江的節奏相應。」「對熟知的事件有非常新鮮的感覺,重新認識歷史。」史家認為此書「以細節為史籍作補充,堪稱庶民歷史的典範之作」。教育界人士建議現時的年輕人一讀此書,了解他們的父兄一代。 |
文學江湖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王鼎鈞1949年漂流到台北,賣文為生,先後進入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主持文字工作。那年代台灣處於權威統治的高壓之下,文字獄連續發生,新聞媒體又屬於敏感事業,人人自危,王鼎鈞憑他憂患磨練而生的智慧,勤苦學習而得的文學技巧,和當時的特務人員對奕,渡過一個又一個險灘,奇趣橫生。那時台灣有「民主自由或集權專政」的論爭,好學深思的王鼎鈞置身其中,亦有深刻的體驗與精采的記事。王鼎鈞說他畢竟是一個作家,取材偏重文學藝術的坎坷發展,他自己如何由文藝青年到散文名家,也在書中留下成長的記錄,極有參考價值。凡此種種,顯出此書別具一格,與眾不同,至於詩筆的感性,史筆的理性,漁樵閑話一般的趣味性,使文學評論家紛紛予以很高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