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種籽 (簡體字版)
SKU:
$0.00
Unavailable
per item
出版發行: 北京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4 (2014年 8月新版)
總頁數: 248
ISBN 978-7-108-05006-9
内容简介 (王鼎钧「作文四书」之四):
对写作有兴趣有目标的人,从<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讲理>一路行来,就要进入文学的类别,如诗、散文、小说或戏剧(剧本)。这些名目统称「文类」,也称「体裁」,把你要表现的内容纳入一个恰当的形式,犹如量体裁衣。王鼎钧为此在文学三书之外再写了这本<文学种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意象,因此<文学种子>由语言的功能和意象的产生谈起,分章介绍诗、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再专章说明作家使用何种体裁,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由作家的性格决定。以上是本书主要的成分,也就是「种子」。此外尚有多篇个人心得,可视为帮助种子发育的水分和营养。
这本书是教室到文坛的桥梁,作者到作家的过渡。
出版年: 2014 (2014年 8月新版)
總頁數: 248
ISBN 978-7-108-05006-9
内容简介 (王鼎钧「作文四书」之四):
对写作有兴趣有目标的人,从<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讲理>一路行来,就要进入文学的类别,如诗、散文、小说或戏剧(剧本)。这些名目统称「文类」,也称「体裁」,把你要表现的内容纳入一个恰当的形式,犹如量体裁衣。王鼎钧为此在文学三书之外再写了这本<文学种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意象,因此<文学种子>由语言的功能和意象的产生谈起,分章介绍诗、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再专章说明作家使用何种体裁,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由作家的性格决定。以上是本书主要的成分,也就是「种子」。此外尚有多篇个人心得,可视为帮助种子发育的水分和营养。
这本书是教室到文坛的桥梁,作者到作家的过渡。
Sold Out
选文试读:(一)新与旧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地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象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他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他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在他提出来的诸般方法之中,最有用的一个是增加法。
•增加法
“增加”是在前人已有作品里增添一些成分。《十日谈》里面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某人养了一只鹰,那只鹰是他仅有的财产。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这只鹰,希望能据为己有,昼夜思念,得了重病。孩子的父亲在了解孩子的心思之后,就去拜访鹰的主人,希望能把鹰弄到自己家里来。却不料鹰的主人见贵客临门,殷勤接待,在没有弄清楚客人的来意之前,把那只鹰杀掉做了晚餐的主菜。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圣诞礼物》似乎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而有所增加。在《圣诞礼物》里面,妻子悄悄地卖掉了一头长发给丈夫买一根表链,而丈夫已悄悄地卖掉了表,给妻买一把漂亮的梳子。在《十日谈》的那个故事里,是单方面的善意,单方面的错误,使另一方失望。在《圣诞礼物》里,甲乙双方互取互予,双方都充满善意,也都做错了事,双方的善意完全落空。这样,《圣诞礼物》有它自己的创意。
中外都有“试妻”的故事:丈夫远游四方,现在回来了,要试试妻子是否贞洁。平剧的《武家坡》和《汾河湾》,故事架构几乎相同,男主角的名字一个叫薛平贵,一个叫薛仁贵,又何其近似。《武家坡》是单纯的夫妻重逢,到了《汾河湾》,在夫妻之外增添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却从未与父亲谋面,夫妻重逢之外加了父子乍逢,就是一出新戏。
•延长法
“延长”实在是“增加”的另一示例,它利用一个众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写,却不照原来的样子结束,故意加续一段,这一段才是作者匠心所在。读了延长的部分,我们顿觉画龙点睛,故事有新的生命。“浪子回头”是怎么一回事,家喻户晓:一个家庭里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分得家产,全都变卖了,到外面去享乐游荡,后来钱花光了,在外面吃了许多苦,大彻大悟,毅然回家向父亲痛苦悔罪。耶稣当年讲述这个故事,用意是劝人勇于悔改。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知道,可是回家以后有一件事人人不知道,只有一位小说家知道,他说大儿子回家之日正是二儿子吵着要分家之时,二儿子也要挟资远游,一如当年其兄所为。大儿子以自己的经验劝告弟弟,弟弟完全不听。经他这么延长了一段儿,故事似乎完全不同了!
我在《开放的人生》里处理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某国国王日理万机,仍然下决心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学者替他写出结论来,他没有时间读。他在老病垂危之时要求一位年老的哲学家用一句话说出生命的意义何在,据说这位哲学家在国王耳旁轻轻地说:“生命就是一个灵魂来到世界上受苦,然后死亡。”这个故事很好,可惜结尾黯淡,我特地加以“延长”,说是这个记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字句,那位年老哲学家向国王报告的全文下面还有:“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经过延长后,故事对人生的态度转为积极,所反映出来的人生经验也比较完整。
当我还在教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位同学谈到写作材料,谈到民间故事。我说有人认为太阳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夫妇俩本来在一起。不知怎么月亮变了心,和太阳分开了,后来,月亮又回心转意,想和太阳言归于好,可是太阳不肯,总是躲,太阳躲,月亮追,千秋万世,一如我们所见。有一位同学说:总有一天,月亮追累了,认为再追下去不值得。如果有那么一天,月亮停止不动,地球上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我马上告诉他:“你已经有材料可写了,先写传说,把传说当做事实写,然后续上你的想象。把想象也当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合并法
“合并”也可以列为增加法的一个项目。就像两种动物交配可以产生新品种一样,从两部作品中分别取出一部分来,加以融合,可以写成新的作品。例如:有这么一篇散文:作者说他是一个教员,教了二十年的国文,每年都要在课堂上讲朱自清的《背影》,每次讲授《背影》的时候都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他的心幕上也有父亲的背影存在。当年他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有一个女孩子迎面走来,嫣然一笑,所以父亲的背影之旁还有一张女孩的脸,背影是佝偻的、灰暗的、脸是红润的、娇嫩的。起初,在他心幕上,这张脸十分清晰,在画面上最为醒目,后来自己年事渐长,阅世渐深,那张脸就逐渐变淡,背影就越来越突出,像木刻,像浮雕,最后成了一尊铜像。很显然,这篇散文的内容是《背影》加上人面桃花,借两者的对比和消长写出较为复杂的人生经验。《背影》和人面桃花都是独奏,综合之后就有了和声。
有很多人改写过《国王的新衣》。其中一篇说,那个国王身旁有个奸臣。裁缝为国王缝制一套看不见的新衣,乃是那个奸臣导演的把戏,他要国王丧失尊严,使国人认为国王身心失去正常,不能治国。那奸臣暗中命令所有的人都承认赤身露体的国王穿着华丽的新装。那个国王也不傻,他察觉了奸臣的计谋,索性将计就计看看朝野上下谁是忠心的人。最后,当一个孩子大声指出国王裸体时,国王并没有逃走,而是把那个孩子抱进宫里,慨叹只有孩子对他诚实。我相信这就是《国王的新衣》加上“指鹿为马”合成的故事。
另一篇《国王的新衣》说,国王是个断去一臂的残者。他召裁缝来制新衣,第一个裁缝给他做的衣服只有一只袖子,他把裁缝杀了;第二个裁缝给他做了两只袖子,他也把这个裁缝杀了。于是再也没有裁缝敢给国王做衣服了,裁缝都逃掉了,躲藏起来了,于是国王只好赤身露体。读了这篇作品立时联想到另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召画工为他画像。这皇帝的一只眼睛瞎了。第一个画家画出皇帝的两只眼睛不一样,被他杀死了;第二个画工把皇帝的两只眼睛都画得炯炯有神,也被他杀死;于是第三个画工只好要求替皇帝画一幅侧像,把那只坏眼隐藏起来。原有的《国王的新衣》和《皇帝的画像》都比较单薄,合成一篇新作以后意义就丰富得多了。
•变造法
这个方法和“增加”不同。增加法还相当借重旧有作品的“形”,变造则特别偏重旧有作品的“神”,所以更接近创造。《新约》记载耶稣诞生,国王得到密报说新王降世,就下令杀死城中所有初生的婴儿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国王不知耶稣已由父母带着逃出城外,以为问题解决,不再追究,城市的那些婴儿等于替耶稣死了,这个“替死”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作家变造过。我还记得有一部电影,说是外太空有两只黑猿驾着太空船来到地球,地球上的科学家把它们拘禁起来加以研究。这两只黑猿是一对夫妇,它们在地球上生了孩子。这时,有一位科学家查出来黑猿的后代将在几千年后统治人类。为了截断历史,这个科学家决定一一杀死它们。母猿带着小猿逃,科学家拿着手枪在后面追,几经波折之后追到马戏团里,科学家才把小猿打死。他不知道马戏团里有一只猿猴也生了孩子,他打死的乃是马戏团的小动物,他真正追杀的对象却由马戏团带着漂洋过海远走高飞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新约》中“替死”故事的变造。
中国也有“替死”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赵氏孤儿》。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杀赵盾全家,并搜捕新出生的孤儿赵武。赵家门客公孙杵臼恰巧也生了一个孩子,他为了营救赵武,就用自己的孩子顶替。屠岸贾杀掉了公孙杵臼的孩子,以为业已斩草除根,不知真正的赵武由赵家的另一位门客程婴秘密抚养。赵武长大以后为国除奸,为父母报仇,杀死了屠岸贾。这个故事传到欧洲,颇受欢迎。我们当然不会说《赵氏孤儿》是《新约》中的“替死”故事的变造,但是,我们若要研究变造法,最好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
•倒置法
“倒置”是改变业已形成的顺序。在现代文学作品里面,时间顺序的交错颠倒是一大特色,这是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早已注意到的事,这里不再多说。我愿提醒有志写作的人,倒置法的用武之地绝非仅限作品中的时间。杜甫梦见了李白,明明是杜对李有感情,可是杜甫却说这是李白对他有感情才走进他的梦里来。这未尝不可看做一次倒置,经此颠倒,更见出杜对李感情的深厚。
“倒置法”使我想起我看过的两部小说。其中一部描写一件冤狱,大部分篇幅写法庭审判的场面。本来在法庭上检察官是原告,受审者是被告,那位小说家却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使检察官成了被告,受审者成了原告,而小说家心目中的法官,就是读者。另一部小说描写一个新到任的排长率领全排担任战地勤务,本来他是领导者,士兵是被领导者,可是排长年轻初任,缺乏毅力和经验,倒是排上那些老兵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身在生死之地也顾不得礼数分寸,处处主动,表面上是排长领导士兵,骨子里是士兵领导排长。这两部小说的手法值得在此处称道。
若干年前,台湾最流行的题材是本省小姐和外省男士相亲成婚。当时某电影公司的主持人寻找新的题材,周咨博访,對我有一次约谈,我曾建议拍“外省小姐嫁给本省男士”。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什么倒置法,只是觉得这个题材不落俗套,对电影工作者有挑战性。那家电影公司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十年之后,物换星移,有人所见略同,外省新娘本省郎的故事才登上银幕。
不知有多少作品用“延搁”推动故事情节。长程的公共汽车忽然抛锚了,全车乘客进退两难,于是发生了本来不会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事件在飞驰的火车上或接近音速的喷创机里进行,某些人必须趁飞机正在飞、火车正在开的时候达到某种目的。不知有多少作品用悲怆的调子处理死亡,这也并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有人把死亡写成喜剧或闹剧。大家都说母猪很丑,是不是?但是有一个法国作家发掘出猪的美来。电影是一种连续活动的画面是不是?偏有人发明了“停格”,让画面突然变成呆照。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此都归入“倒置法”?
增加、延长、合并、变造、倒置,都是奥斯朋提出来的创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组合材料,也能帮助修辞:“一天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散文。”这是增加法;所有的歇后语都用延长法;“红白喜事”一词来自合并法;旧诗诗法的“夺胎换骨”大半是变造法;“亲朋无一字(无即是有,有灾难),老病有孤舟(有即是无,无归宿)”是倒置法。奥斯朋还举出一个删减法,我向文学中找例证,例证不多。倒是有一个小故事:某人纳妾,他的太太写一首打油诗:“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代,柴米油盐酱与茶。”末句删减一物,据说是留下醋给自己吃,删得好,相当幽默。
如果把奥斯朋的创造方法用于文学,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更要了解他列举的方法还嫌不够。想想文学的特质,我敢说文学作品创新的方法,还可以增加两项:
•荒谬
荒谬的意思是离了谱。“谱”是已有的成规,离了谱是打破成规,所以“荒谬”可能创新。文学作家多半“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而后表现人生,文章内容讲求入情入理,久而久之,受情理局限,难免演为陈套。“荒谬”是脱出陈套的方法之一。
要怎样才算荒谬呢?就我涉猎所及,现在作家曾经大量使用一种方法:作品内容超出日常行为规范。人在外界某一事物的刺激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公认的共同模式,例如母亲死了,儿子悲痛,他会哭泣,他要守灵,他要一个人清静独处,可是卡缪在《异乡人》里面不是这么写的,他的写法很荒谬。我还读过现代中国一位作家的短篇,故事大意是,一个男孩的“生命纹”特别短,看手相的人说他短命,他整天望着掌心发呆。有一天,他坐在澡盆里看他的生命纹,看了很久,家人见他一直不出浴室,不知他干什么,却不料他用父亲刮胡子的刀片从生命纹的尽头往下割,往下延长,一直割到手腕,死了。这个结局令人惊栗,这个写法可能前无古人。
“荒谬”的另一手法是超出自然律。成语有一句“年光倒流”,言下之意在说“即使”或“如果”。要是你真的这么写下去:老翁还原为婴儿,子弹从阵亡将士身体里退出来,那就超出了自然律,不可能有那样的事发生,但是文学的内容可以是超自然的,一个渔翁从海里捞起一只瓶子来,打开一看,瓶口冒出一缕轻烟,轻烟凝成巨人,巨人要吃掉渔翁。天下哪有这种事,这是神话,神话不是事实,然而神话可能是文学。“呼龙耕烟种瑶草”是真的吗?不是,然而是好诗。一个女孩子掉进海里淹死了,她的灵魂化成一只鸟,这种鸟世世代代都衔着小石子去填海。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然而这是多么好的题材!大象生了怀乡病,要有人说印度话给它听才会痊愈;修斯博士永远戴着帽子,如果他摘下帽子,头上会立刻再生出一顶帽子来。诸如此类,俱可作如是观!
•新解释
作家在表现人生的时候同时解释了人生,人生中的同一现象,经不同的作家加以不同的解释,就分别写出不相同的文章。在这里,“解释”一词有独特的含义,它并不是像文选的注解那样附属于作品之内。要说明作品这一微妙的作用,还是举些例子。
一、《汾河湾》里面的薛仁贵怎会杀伤他儿子薛丁山?旧有的说法是,薛丁山那时在河边打雁,忽然刮起一阵妖风,有一只怪兽向丁山扑去,仁贵恰于此时来到。为了救人,仁贵抽箭便射,却不料射中了自己的儿子。薛仁贵的仇敌在死后阴魂不散,伺机报复,故意引导仁贵误射。这是旧剧《汾河湾》对仁贵伤子一事所作的解释。“增加法”里谈到的话剧则不然,那个剧本把景从河边改到寒窑之内,让狐疑满腹的薛仁贵从太太的床底下发现一只男人的鞋子,他以为这是妻子不贞的物证,而丁山出现,顺理成章地成了仁贵眼中的嫌犯,十八年前薛仁贵投军别窑的时候,丁山尚在母腹之中,现在两个男子汉猝然相遇,互相敌视,大打出手,结果酿成血案。这个剧本几乎想用“儿子为了母亲嫉妒父亲,父亲为了妻子嫉妒儿子”来解释这一场冲突,新的解释产生新的作品。
“五饼二鱼”是耶稣所行的重要神迹之一。当年耶稣登山布道,听众有五千人之多,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缺乏食物,只有门徒能拿出五張饼和两条鱼。耶稣祝谢了,用手擘饼分给众人,那几张饼一直擘不完,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五千人都吃饱了。有文学创作的人大都承认这个题材很难处理。有人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在他笔下,追随听讲的五千人中有很多人裹粮而来,这些人自己有饼吃不完,却舍不得分给两手空空的人。耶稣以一篇漂亮的演讲号召无私,接着以身作则,把他和门徒仅有的五张饼、两条鱼分给大众,哪怕是每人仅有一小片也好。众人在感动之下,竞相仿效,有无相通,尽得一饱。这就是对“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进一新解。
从前,我们家乡的人说,你若在七夕观星,最后可以看见牛郎渡过银河和织女相会。每年那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晚上,多少痴男怨女通宵不寐,专心望着河东河西,寄托一腔哀艳。第二天,有人宣布,他昨夜果然看见双星会合。这事怎么解释?为了引人注意而说谎?牵牛织女有灵?后来我找到一个解释:观星的人因疲劳过度看花了眼、产生了幻觉。第二天他的眼睛奇痛,可是他十分兴奋。他之所以兴奋当然是他私人的理由。我甚至想象他后来瞎了眼,但犹时常津津乐道当年所见的奇景。
诗人擅长对旧事物作新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也可以当做新解释看。
创新如果有方法,方法大概就是如此。但是写出这种方法的人和读到这些方法的人都不应该满足,真正的新题材、新构想,还是要来自人生中的新发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地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象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他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他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在他提出来的诸般方法之中,最有用的一个是增加法。
•增加法
“增加”是在前人已有作品里增添一些成分。《十日谈》里面有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某人养了一只鹰,那只鹰是他仅有的财产。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这只鹰,希望能据为己有,昼夜思念,得了重病。孩子的父亲在了解孩子的心思之后,就去拜访鹰的主人,希望能把鹰弄到自己家里来。却不料鹰的主人见贵客临门,殷勤接待,在没有弄清楚客人的来意之前,把那只鹰杀掉做了晚餐的主菜。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圣诞礼物》似乎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而有所增加。在《圣诞礼物》里面,妻子悄悄地卖掉了一头长发给丈夫买一根表链,而丈夫已悄悄地卖掉了表,给妻买一把漂亮的梳子。在《十日谈》的那个故事里,是单方面的善意,单方面的错误,使另一方失望。在《圣诞礼物》里,甲乙双方互取互予,双方都充满善意,也都做错了事,双方的善意完全落空。这样,《圣诞礼物》有它自己的创意。
中外都有“试妻”的故事:丈夫远游四方,现在回来了,要试试妻子是否贞洁。平剧的《武家坡》和《汾河湾》,故事架构几乎相同,男主角的名字一个叫薛平贵,一个叫薛仁贵,又何其近似。《武家坡》是单纯的夫妻重逢,到了《汾河湾》,在夫妻之外增添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却从未与父亲谋面,夫妻重逢之外加了父子乍逢,就是一出新戏。
•延长法
“延长”实在是“增加”的另一示例,它利用一个众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写,却不照原来的样子结束,故意加续一段,这一段才是作者匠心所在。读了延长的部分,我们顿觉画龙点睛,故事有新的生命。“浪子回头”是怎么一回事,家喻户晓:一个家庭里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分得家产,全都变卖了,到外面去享乐游荡,后来钱花光了,在外面吃了许多苦,大彻大悟,毅然回家向父亲痛苦悔罪。耶稣当年讲述这个故事,用意是劝人勇于悔改。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知道,可是回家以后有一件事人人不知道,只有一位小说家知道,他说大儿子回家之日正是二儿子吵着要分家之时,二儿子也要挟资远游,一如当年其兄所为。大儿子以自己的经验劝告弟弟,弟弟完全不听。经他这么延长了一段儿,故事似乎完全不同了!
我在《开放的人生》里处理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某国国王日理万机,仍然下决心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学者替他写出结论来,他没有时间读。他在老病垂危之时要求一位年老的哲学家用一句话说出生命的意义何在,据说这位哲学家在国王耳旁轻轻地说:“生命就是一个灵魂来到世界上受苦,然后死亡。”这个故事很好,可惜结尾黯淡,我特地加以“延长”,说是这个记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字句,那位年老哲学家向国王报告的全文下面还有:“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经过延长后,故事对人生的态度转为积极,所反映出来的人生经验也比较完整。
当我还在教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位同学谈到写作材料,谈到民间故事。我说有人认为太阳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夫妇俩本来在一起。不知怎么月亮变了心,和太阳分开了,后来,月亮又回心转意,想和太阳言归于好,可是太阳不肯,总是躲,太阳躲,月亮追,千秋万世,一如我们所见。有一位同学说:总有一天,月亮追累了,认为再追下去不值得。如果有那么一天,月亮停止不动,地球上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我马上告诉他:“你已经有材料可写了,先写传说,把传说当做事实写,然后续上你的想象。把想象也当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合并法
“合并”也可以列为增加法的一个项目。就像两种动物交配可以产生新品种一样,从两部作品中分别取出一部分来,加以融合,可以写成新的作品。例如:有这么一篇散文:作者说他是一个教员,教了二十年的国文,每年都要在课堂上讲朱自清的《背影》,每次讲授《背影》的时候都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他的心幕上也有父亲的背影存在。当年他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有一个女孩子迎面走来,嫣然一笑,所以父亲的背影之旁还有一张女孩的脸,背影是佝偻的、灰暗的、脸是红润的、娇嫩的。起初,在他心幕上,这张脸十分清晰,在画面上最为醒目,后来自己年事渐长,阅世渐深,那张脸就逐渐变淡,背影就越来越突出,像木刻,像浮雕,最后成了一尊铜像。很显然,这篇散文的内容是《背影》加上人面桃花,借两者的对比和消长写出较为复杂的人生经验。《背影》和人面桃花都是独奏,综合之后就有了和声。
有很多人改写过《国王的新衣》。其中一篇说,那个国王身旁有个奸臣。裁缝为国王缝制一套看不见的新衣,乃是那个奸臣导演的把戏,他要国王丧失尊严,使国人认为国王身心失去正常,不能治国。那奸臣暗中命令所有的人都承认赤身露体的国王穿着华丽的新装。那个国王也不傻,他察觉了奸臣的计谋,索性将计就计看看朝野上下谁是忠心的人。最后,当一个孩子大声指出国王裸体时,国王并没有逃走,而是把那个孩子抱进宫里,慨叹只有孩子对他诚实。我相信这就是《国王的新衣》加上“指鹿为马”合成的故事。
另一篇《国王的新衣》说,国王是个断去一臂的残者。他召裁缝来制新衣,第一个裁缝给他做的衣服只有一只袖子,他把裁缝杀了;第二个裁缝给他做了两只袖子,他也把这个裁缝杀了。于是再也没有裁缝敢给国王做衣服了,裁缝都逃掉了,躲藏起来了,于是国王只好赤身露体。读了这篇作品立时联想到另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召画工为他画像。这皇帝的一只眼睛瞎了。第一个画家画出皇帝的两只眼睛不一样,被他杀死了;第二个画工把皇帝的两只眼睛都画得炯炯有神,也被他杀死;于是第三个画工只好要求替皇帝画一幅侧像,把那只坏眼隐藏起来。原有的《国王的新衣》和《皇帝的画像》都比较单薄,合成一篇新作以后意义就丰富得多了。
•变造法
这个方法和“增加”不同。增加法还相当借重旧有作品的“形”,变造则特别偏重旧有作品的“神”,所以更接近创造。《新约》记载耶稣诞生,国王得到密报说新王降世,就下令杀死城中所有初生的婴儿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国王不知耶稣已由父母带着逃出城外,以为问题解决,不再追究,城市的那些婴儿等于替耶稣死了,这个“替死”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作家变造过。我还记得有一部电影,说是外太空有两只黑猿驾着太空船来到地球,地球上的科学家把它们拘禁起来加以研究。这两只黑猿是一对夫妇,它们在地球上生了孩子。这时,有一位科学家查出来黑猿的后代将在几千年后统治人类。为了截断历史,这个科学家决定一一杀死它们。母猿带着小猿逃,科学家拿着手枪在后面追,几经波折之后追到马戏团里,科学家才把小猿打死。他不知道马戏团里有一只猿猴也生了孩子,他打死的乃是马戏团的小动物,他真正追杀的对象却由马戏团带着漂洋过海远走高飞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新约》中“替死”故事的变造。
中国也有“替死”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赵氏孤儿》。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杀赵盾全家,并搜捕新出生的孤儿赵武。赵家门客公孙杵臼恰巧也生了一个孩子,他为了营救赵武,就用自己的孩子顶替。屠岸贾杀掉了公孙杵臼的孩子,以为业已斩草除根,不知真正的赵武由赵家的另一位门客程婴秘密抚养。赵武长大以后为国除奸,为父母报仇,杀死了屠岸贾。这个故事传到欧洲,颇受欢迎。我们当然不会说《赵氏孤儿》是《新约》中的“替死”故事的变造,但是,我们若要研究变造法,最好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
•倒置法
“倒置”是改变业已形成的顺序。在现代文学作品里面,时间顺序的交错颠倒是一大特色,这是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早已注意到的事,这里不再多说。我愿提醒有志写作的人,倒置法的用武之地绝非仅限作品中的时间。杜甫梦见了李白,明明是杜对李有感情,可是杜甫却说这是李白对他有感情才走进他的梦里来。这未尝不可看做一次倒置,经此颠倒,更见出杜对李感情的深厚。
“倒置法”使我想起我看过的两部小说。其中一部描写一件冤狱,大部分篇幅写法庭审判的场面。本来在法庭上检察官是原告,受审者是被告,那位小说家却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使检察官成了被告,受审者成了原告,而小说家心目中的法官,就是读者。另一部小说描写一个新到任的排长率领全排担任战地勤务,本来他是领导者,士兵是被领导者,可是排长年轻初任,缺乏毅力和经验,倒是排上那些老兵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身在生死之地也顾不得礼数分寸,处处主动,表面上是排长领导士兵,骨子里是士兵领导排长。这两部小说的手法值得在此处称道。
若干年前,台湾最流行的题材是本省小姐和外省男士相亲成婚。当时某电影公司的主持人寻找新的题材,周咨博访,對我有一次约谈,我曾建议拍“外省小姐嫁给本省男士”。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什么倒置法,只是觉得这个题材不落俗套,对电影工作者有挑战性。那家电影公司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十年之后,物换星移,有人所见略同,外省新娘本省郎的故事才登上银幕。
不知有多少作品用“延搁”推动故事情节。长程的公共汽车忽然抛锚了,全车乘客进退两难,于是发生了本来不会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事件在飞驰的火车上或接近音速的喷创机里进行,某些人必须趁飞机正在飞、火车正在开的时候达到某种目的。不知有多少作品用悲怆的调子处理死亡,这也并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有人把死亡写成喜剧或闹剧。大家都说母猪很丑,是不是?但是有一个法国作家发掘出猪的美来。电影是一种连续活动的画面是不是?偏有人发明了“停格”,让画面突然变成呆照。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此都归入“倒置法”?
增加、延长、合并、变造、倒置,都是奥斯朋提出来的创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组合材料,也能帮助修辞:“一天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散文。”这是增加法;所有的歇后语都用延长法;“红白喜事”一词来自合并法;旧诗诗法的“夺胎换骨”大半是变造法;“亲朋无一字(无即是有,有灾难),老病有孤舟(有即是无,无归宿)”是倒置法。奥斯朋还举出一个删减法,我向文学中找例证,例证不多。倒是有一个小故事:某人纳妾,他的太太写一首打油诗:“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代,柴米油盐酱与茶。”末句删减一物,据说是留下醋给自己吃,删得好,相当幽默。
如果把奥斯朋的创造方法用于文学,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更要了解他列举的方法还嫌不够。想想文学的特质,我敢说文学作品创新的方法,还可以增加两项:
•荒谬
荒谬的意思是离了谱。“谱”是已有的成规,离了谱是打破成规,所以“荒谬”可能创新。文学作家多半“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而后表现人生,文章内容讲求入情入理,久而久之,受情理局限,难免演为陈套。“荒谬”是脱出陈套的方法之一。
要怎样才算荒谬呢?就我涉猎所及,现在作家曾经大量使用一种方法:作品内容超出日常行为规范。人在外界某一事物的刺激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公认的共同模式,例如母亲死了,儿子悲痛,他会哭泣,他要守灵,他要一个人清静独处,可是卡缪在《异乡人》里面不是这么写的,他的写法很荒谬。我还读过现代中国一位作家的短篇,故事大意是,一个男孩的“生命纹”特别短,看手相的人说他短命,他整天望着掌心发呆。有一天,他坐在澡盆里看他的生命纹,看了很久,家人见他一直不出浴室,不知他干什么,却不料他用父亲刮胡子的刀片从生命纹的尽头往下割,往下延长,一直割到手腕,死了。这个结局令人惊栗,这个写法可能前无古人。
“荒谬”的另一手法是超出自然律。成语有一句“年光倒流”,言下之意在说“即使”或“如果”。要是你真的这么写下去:老翁还原为婴儿,子弹从阵亡将士身体里退出来,那就超出了自然律,不可能有那样的事发生,但是文学的内容可以是超自然的,一个渔翁从海里捞起一只瓶子来,打开一看,瓶口冒出一缕轻烟,轻烟凝成巨人,巨人要吃掉渔翁。天下哪有这种事,这是神话,神话不是事实,然而神话可能是文学。“呼龙耕烟种瑶草”是真的吗?不是,然而是好诗。一个女孩子掉进海里淹死了,她的灵魂化成一只鸟,这种鸟世世代代都衔着小石子去填海。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然而这是多么好的题材!大象生了怀乡病,要有人说印度话给它听才会痊愈;修斯博士永远戴着帽子,如果他摘下帽子,头上会立刻再生出一顶帽子来。诸如此类,俱可作如是观!
•新解释
作家在表现人生的时候同时解释了人生,人生中的同一现象,经不同的作家加以不同的解释,就分别写出不相同的文章。在这里,“解释”一词有独特的含义,它并不是像文选的注解那样附属于作品之内。要说明作品这一微妙的作用,还是举些例子。
一、《汾河湾》里面的薛仁贵怎会杀伤他儿子薛丁山?旧有的说法是,薛丁山那时在河边打雁,忽然刮起一阵妖风,有一只怪兽向丁山扑去,仁贵恰于此时来到。为了救人,仁贵抽箭便射,却不料射中了自己的儿子。薛仁贵的仇敌在死后阴魂不散,伺机报复,故意引导仁贵误射。这是旧剧《汾河湾》对仁贵伤子一事所作的解释。“增加法”里谈到的话剧则不然,那个剧本把景从河边改到寒窑之内,让狐疑满腹的薛仁贵从太太的床底下发现一只男人的鞋子,他以为这是妻子不贞的物证,而丁山出现,顺理成章地成了仁贵眼中的嫌犯,十八年前薛仁贵投军别窑的时候,丁山尚在母腹之中,现在两个男子汉猝然相遇,互相敌视,大打出手,结果酿成血案。这个剧本几乎想用“儿子为了母亲嫉妒父亲,父亲为了妻子嫉妒儿子”来解释这一场冲突,新的解释产生新的作品。
“五饼二鱼”是耶稣所行的重要神迹之一。当年耶稣登山布道,听众有五千人之多,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缺乏食物,只有门徒能拿出五張饼和两条鱼。耶稣祝谢了,用手擘饼分给众人,那几张饼一直擘不完,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五千人都吃饱了。有文学创作的人大都承认这个题材很难处理。有人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在他笔下,追随听讲的五千人中有很多人裹粮而来,这些人自己有饼吃不完,却舍不得分给两手空空的人。耶稣以一篇漂亮的演讲号召无私,接着以身作则,把他和门徒仅有的五张饼、两条鱼分给大众,哪怕是每人仅有一小片也好。众人在感动之下,竞相仿效,有无相通,尽得一饱。这就是对“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进一新解。
从前,我们家乡的人说,你若在七夕观星,最后可以看见牛郎渡过银河和织女相会。每年那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晚上,多少痴男怨女通宵不寐,专心望着河东河西,寄托一腔哀艳。第二天,有人宣布,他昨夜果然看见双星会合。这事怎么解释?为了引人注意而说谎?牵牛织女有灵?后来我找到一个解释:观星的人因疲劳过度看花了眼、产生了幻觉。第二天他的眼睛奇痛,可是他十分兴奋。他之所以兴奋当然是他私人的理由。我甚至想象他后来瞎了眼,但犹时常津津乐道当年所见的奇景。
诗人擅长对旧事物作新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也可以当做新解释看。
创新如果有方法,方法大概就是如此。但是写出这种方法的人和读到这些方法的人都不应该满足,真正的新题材、新构想,还是要来自人生中的新发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