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雲 (繁體字版)
SKU:
$0.00
Unavailable
per item
出版發行: 台北三民書局
出版年: 2018 (2018年 5月初版)
總頁數: 376
ISBN 978-986-387-227-6
內容簡介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書中敘寫王鼎鈞幼年至抗戰中期(1942年)在家鄉的生活,描述故鄉風土,家世背景,有「風情畫」的風格。寫農村破產,青年苦悶,日軍入侵,全家流亡,從天真中見世事冷酷。在這本書裡,作者尚未成年,已經歷了受日偽統治,加入抗日游擊隊,進私塾讀線裝書,和基督教會的信仰生活,每一階段各有其生動感人之處,得到內行人「咀嚼無渣,久而知味」的佳評。最後以作者辭家到大後方國統區做流亡學生暫作結束,餘韻悠長。
四卷回憶錄因題材不同、風格滋味也不同。<昨天的雲>是那種波瀾不驚的散文,要「正欲清談逢客至」的心情,「手倦拋書午夢長」的環境,不似以後三本,情感大起大落。一些喜歡散文的讀者認為這一本<昨天的雲>寫得最好。
出版年: 2018 (2018年 5月初版)
總頁數: 376
ISBN 978-986-387-227-6
內容簡介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書中敘寫王鼎鈞幼年至抗戰中期(1942年)在家鄉的生活,描述故鄉風土,家世背景,有「風情畫」的風格。寫農村破產,青年苦悶,日軍入侵,全家流亡,從天真中見世事冷酷。在這本書裡,作者尚未成年,已經歷了受日偽統治,加入抗日游擊隊,進私塾讀線裝書,和基督教會的信仰生活,每一階段各有其生動感人之處,得到內行人「咀嚼無渣,久而知味」的佳評。最後以作者辭家到大後方國統區做流亡學生暫作結束,餘韻悠長。
四卷回憶錄因題材不同、風格滋味也不同。<昨天的雲>是那種波瀾不驚的散文,要「正欲清談逢客至」的心情,「手倦拋書午夢長」的環境,不似以後三本,情感大起大落。一些喜歡散文的讀者認為這一本<昨天的雲>寫得最好。
Sold Out
選文試讀:(一)自序
我聽說作家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家的回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出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了。
從前乾隆皇帝站在黃鶴樓上,望江心帆船往來,問左右「船上裝的是甚麼東西」,一臣子回奏:「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名,一樣是利。」
這個有名的答案並不周全,船上載運的東西乃是四種,除了名利以外,還有一樣是情、一樣是義。
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希望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以名利為鉺,對世人之爭名攘利當然樂見樂聞,所以那個臣子的答案是做官的標準答案,不是做人的標準答案。
倘若只有名利,這「最後一本書」就不必寫了,至少我不必寫。
我向不熱中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出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向前看,戀念情義是向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向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回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歷史。歷史如江河,我的書只是江河外側的池泊。
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
一位歷史學者說,「歷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甚麼,小姑娘儘管穿衣戴帽,而出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歷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曲。因此才有書,才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
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為千古名句。
或以為大人物才寫回憶錄。但人物如果太「大」,反而沒法留下許多自述,中國現代史上兩位最大的人物連個遺囑也沒有準備妥當。
或以為只有小人物才可以從心所欲寫回憶錄,其實真正的「小」人物沒有聲音,蒼生默默,余欲無言。
所謂大人物,小人物,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左手做的、右手不知道,台下看見的台上看不見,兩者需要互補。大人物的傳記是給小人物看的,小人物的傳記是給大人物看的。這世界的缺憾之一是,小人物不寫回憶錄,即使寫了,大人物也不看。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詩。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長篇小說。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連續劇。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憶錄,是長長的散文。
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
而回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
回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
西諺有云:「退休的人說實話」。
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競技場,退出是非漩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換甚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甚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
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向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因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
所以回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干年再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加說謊俱樂部。
回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家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
「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
人間事千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拚命,卻是古今如一。
人到了寫回憶錄的時候,大致掌握了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祕密也沒有奇蹟,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
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
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選文試讀:(二)戰神指路
戰史記載:一九三八年三月,日軍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下,破臨城、棗莊,東指嶧縣、向城、愛曲,志在臨沂。同時,阪垣師團由膠州灣登陸,向西推進,與磯谷師團相呼應。
這是台兒莊會戰的一部分。日軍為了徐州,必須攻台兒莊,為了占領台兒莊,必須攻臨沂。
當時臨沂由龐炳勳駐守,張自忠率部增援,後來在安徽阜陽收容流亡學生的李仙洲參加了此役。兩軍血戰,傷亡難計,國軍部隊的連長幾乎都換了人。
連為戰鬥單位,連長紛紛傷亡,可見戰鬥之激烈。近在咫尺、有名有姓,一位老太太的兒子在張自忠將軍部下擔任班長,一個衝鋒下來,連長陣亡,排長升為連長,這位班長奉命擔任排長。又一個沖鋒下來,新任連長陣亡,這位剛剛升上來的排長奉命代理連長。一日之內,連升三級,再一個沖鋒,他也壯烈犧牲了,這回不用再派人當連長當排長了,全連官兵沒剩下幾個人。
我未能立刻記下、永遠記住這位鄉親的名字,我沒有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那時,政府也沒有養成這種習慣,最愛說“無名英雄”。
那時,日本有世界第一流的陸軍,阪垣師團又是日本陸軍的精銳,卻在這場戰役中一再敗退。
在那以步槍為主要武器的戰場上,一個訓練良好的步兵裝子彈,舉槍,瞄準,扣扳機,擊發,子彈射中目標,一共需要十秒鐘,而在這十秒鐘內,對方另一個訓練良好的士兵可以躍進五十公尺。
這就是說,如果在五十公尺以內,有兩個敵兵同時向你衝過來,你只能射死其中一個,另一個衝上來,你只有和他拼刺刀。
可是,同時有十個敵兵衝過來,你怎麽辦?
所以,那時候就應該知道,“人海戰術”是有用的。
大批難民擁到南橋,空氣緊張起來。五姨丈全家到齊,父親從蘭陵匆匆趕到,帶著魏家一家人。一連幾天幾夜誰也不敢上床睡覺,所有的人集合在客廳裏倚著行李假寐,連鞋帶都系好。靜夜聽自己的脈搏,感覺到前方在流血。
難民,在他第一天成為難民的時候,僅僅換上一套舊衣服而已,依然很自信,幽默感也沒有喪失。他們從最接近戰場的地方來,有許多嶄新的見聞,公眾凝神靜聽他說的每一句話,他們簡直就是明星。
他們說,日本兵喜歡殺人。他們說,日本軍隊進了村子先控制水井,來到井口向下一看,井裏藏著一個人。日本兵就毫不遲疑地朝井裏放了兩槍,那一井水全不要了。
日本兵為什麽處處殺人,是一個他們解不開的謎。有人說,日本兵信一種邪教,要在生前殺多少人,陣亡以後才可以魂歸故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哪天會死,所以急急忙忙殺人湊數。
有一次,一隊日兵進入村莊搜索,老百姓都逃走了,有個男人偏偏不逃,他用白紙紅紙剪貼了一面日本國旗,朝日本兵揮來揮去。
日本兵毫不客氣,給了他一顆子彈,望著他倒下去。
下面一個動作就更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了:那日本兵走到屍體旁邊,從地上拾起那面簡陋粗糙的太陽旗,恭恭敬敬地折疊起來。
一位老太太告訴我們,她在河北有個親戚,糊裏糊塗送了命。那人正在田裏工作,擡頭一看,前方遠處公路上有一小隊日軍經過。本來誰也不礙誰的事,偏有一個日兵走出行列,朝著他跪下。
你可以想象他是如何驚愕,他簡直不能相信這一跪跟他有任何關系。他從未聽說過跪姿射擊。只聽得“八勾”一聲,——當然,沒法確定他到底聽見了沒有。
(中略)
我們終於聽到炮聲。
炮聲在西,我們立刻往東逃。炮聲像號令一樣,把這一方百姓全變成難民。滿地是人,路太窄,踏著麥苗走。空中無月,還嫌前途不夠黑,恨那幾點星。
炮在後面“撲通撲通”響,不回頭也感受到炮口的火光。每個人向自己心中的神禱告。母親常常誦念耶穌的一句話:“祈求上帝,教你們逃難的時候不要遇上冬天。”而現在是陽曆三月。
那時候,人們常說:“日本鬼子一條線,中央軍一團亂,八路軍一大片。”日本軍隊只沿著交通線推進,要躲開他們倒也容易,所以難民在炮聲中仍然沈著。中央軍重點防守,常常依戰局變化倉促部署,人仰馬翻。我們在戰場邊緣遊走,沒碰見軍隊。
走著走著,滿地黑壓壓的顏色淡了,不唯天光漸亮,人也越走越稀。各人有各人的判斷,各人投奔各人的親友,大地真大,悄悄地吸納了這多出來的人口,不露聲色。日出前但見一天雲塊向地平線外急奔,絡繹不斷,一如逃避追殺,而地面不見有風,景象詭異,令人好不忐忑。
我們離開大路,沿著一條小溪前行,兩岸桃林,正值花季。我那時已讀過《桃花源記》,比附的念頭油然而興。幾棵桃花看起來很單薄,幾十畝桃花就有聲有勢,儼然要改變世界。一直走進去,好像深入紅雲,越走越高,戰亂憂患再也跟不進去。
林盡,果然有屋舍桑竹雞犬,果然有男男女女問長問短,消息不少,倒不怎麽驚慌。你們看見過鬼子沒有?當然沒有,不然,還有命?你們家房子給燒掉沒有?誰知道,也許正在燒著呢。聽說日本兵也有高個子,個子越高越兇惡,當真?問得津津有味。
村上的人都說,他們位置偏僻,這“耳朵眼兒胳肢窩兒”的地方,日本軍隊不來。一老者拿出一本地圖給我們看,日本軍隊專用的地圖,不知怎麽有一本遺落了。老者說你們快走,日本人已經把這個村子畫在地圖上,他們早就算計在內了。
我搶過地圖,打開一看,蘭陵當然畫在圖上,蘭陵四面的衛星村莊也畫上,蘭陵鎮西的丘陵、鎮南的小河溝也標出來。至於這個“耳朵眼兒胳肢窩兒”裏的小村莊也赫然俱在,連這一座桃林也沒漏掉,我從沒見過這樣詳細的地圖。
我越看越慌張,頓時覺得內衣內褲襪子鞋子全被人脫下來看過。傳說前幾年那些賣仁丹的郎中、賣東洋花布的貨郎、牽著駱駝遊走行醫的蒙古大夫全是日本派出來的測繪員。這可怎麽辦。老者說,咱們這種小地方,十里以外就沒人知道,這種地方是不能上地圖的,如果小地方的地名也登在報上,也畫在地圖上,這地方就要遭殃了。這種小地方永遠只能在“胳肢窩兒耳朵眼兒”裏,是上不得台面的啊。
那是戴著氈帽、撕一段布束腰的老者,衣領衣袖全是油垢、牙齒熏黃的老者,叼著旱煙袋、吐著唾沫的老者。言之諄諄面對聽者藐藐的老者。
村子雖小,卻有乾乾凈凈的禮拜堂。這教會的主持者跟蘭陵教會有往還,跟南橋任家也沾些親故。憑這層關系,我們才到這個村子上來。
教會給我們安排了住處。第二天就下起雨來,五姨說:“逃難時固然不要遇見冬天,也最好別遇見雨天。”她慶幸這時我們不在路上。
第三天是作禮拜的日子,我們參加本村的聚會。他們請五姨主講,五姨有布道的天才,在台上滿面榮光,成了另外一個人。
五姨引用的經文都與逃難有關。依照《聖經》,耶穌再來之日,基督徒在世上的一切災難都要結束,耶穌把他的信徒提升到寶座旁邊,共享永久的幸福,但是,在這個好日子的前夕,卻是災難最多最重的時候,好像所有的災難都把握最後的機會傾巢而至,好像災難也知道來日無多,孤註一擲。
所以,災難來了,不要怕,災難不過是幸福的預告,災難是一種喜訊,是耶穌提供的一項保證,災難越嚴重,基督徒的膽子越大,和上帝的距離越近。那天,坐在這個小小的禮拜堂裏的人似乎都很興奮,我敢說他們有幾分志得意滿。
我本來就不覺得我在逃難。由蘭陵到南橋,那是“搖到外婆橋”。由南橋東行,我家還能維持一輛“二把手”,那是一種木制的獨輪車,由魏家弟兄前後駕駛,車輪特大,把車座分成左右兩個,母親抱著弟弟坐在左邊,妹妹坐在右邊,妹妹腿底下放些面粉大米,準備沿途食用。
我們還有一頭驢子。
還有這一溪桃花,一種太平歲月溫柔旖旎的花,落下一瓣兩瓣來貼在你手背上,悄悄呼喚你。
紅玉拼成的花。紅雲剪成的花。少年氣盛嫉妒心極重的花,自成千紅,排斥萬紫。從沒見過也沒聽說桃林之中之旁有牡丹芍藥。
桃花林外只是一望無際的麥苗,以它的青青作畫布,來承受、襯托由天上傾下來的大批顏料。
從沒聽見有人把遍野桃花和漫天烽火聯系起來。
直到第五天,雨歇。
連宵風雨,幾乎洗盡鉛華,這傾城傾國,也抵不過風雲一變。
父親和姨丈天天出去打聽消息。姨丈決定往東走,因為南方就是台兒莊,父親卻要往南走,走到台兒莊以南去,因為陸軍可能在連雲港登陸。誰也不敢勸對方改變心意,各行其是。
在患難中和我家相伴的,除了魏家,還有顧家,顧娘和我母親是教會中結交的好友,他們窮苦,可是他們有個壯健的兒子,必須躲避。
現在是真正逃難,不宜再坐在車上,車子會給盜匪某種暗示和鼓勵。於是在出發前賣掉那輛“二把手”,售價很低,也算是對東道主的一種答謝。車上的行李由魏家老二挑著,糧食則放在驢背上。
清晨,在禮拜堂裏作了禱告,分手上路。人數少了一半,頓時覺得孤單。走到中午,忽然有大批難民來和我們合流,似乎可以證明南行是對的,內心寬慰不少。可是,傍晚投宿又只剩下我們三家,那些不知從哪裏來的人,又不知到哪裏去了。我很憂鬱,覺得他們遺棄了我們。
母親是纏過小腳的人。她拄著一截竹竿,上身前傾,划船似地奔波,走得慢,但是不休息,常常在我們停下的時候越過我們,奮勇前進。
那時,弟弟的年齡是,指著地上的螞蟻,滿臉驚異,嘴裏含著模糊不清的句子,等我答覆。他一次大約只能走一里路。
但是,弟弟掙紮著不讓老魏抱他。老魏對他不友善,他感覺得出來。小孩子不管多麽小,都能分辨人的善意惡意,據說,連胎兒都能感應母親的喜怒哀樂。這次逃難,一覽無遺地暴露了我家的沒落,根據當時的慣例,魏家不能不來幫助東家,但是,他如果開始考慮對我們是否值得這樣做,也是人情之常。
於是,大部分時間由父親抱著弟弟。父親的體力並不強,沿途流汗喘氣,露出另一種窘態。
妹妹的年齡是,剛剛可以和我吵架,走起路來不會輸給我,但是常常坐在路旁喊累了。我的任務是專門盯住她,平心而論,我對她走走停停並沒有反感,可以趁機會也休息一下,但魏老大就不免嘖有煩言了。
回想起來,當時的情勢真危險,一個在天地間無以自存的家庭,幾枚在覆巢下滾動不停的卵
一天中午,大地靜得連一隻飛鳥也沒有,只走得腿越來越軟,屁股越來越重,只想坐下。到了村頭上,連驢子也表示應該歇歇。可是老魏說,不對,這村子好像是空的?
南方,忽然,機關槍響,回想起來是重機槍。那是正規軍才有的武器,怎麼此時有人在此地使用?父親辛苦打聽來的消息和他謹慎小心所作的決定難道都錯了?
槍聲好像朝我們屁股上踢了一腳。轉個彎,跟蹌西行,一口氣走到太陽偏西。這時又出現了大隊人流,我們跟著大夥兒,人多膽子壯,叫「群膽」。沒人說話,個個低著頭。
想寒喧幾句也不可能。冷漠,但是有吸引力,我們像鐵屑黏附在磁石上,腳不點地。可是在大隊右側,北方,又響了一槍,這一槍清脆輕細,回想起來應該是手槍。大隊人馬的呼吸急促起來,沒人抬頭看,也沒人快跑。這時才想到,難民群平時的速度就是最大速度了。
又是一聲槍響。一個人飛奔而至,插進我們的隊伍。這入一定不是難民,只見他一頂呢帽,一身短打,新襖新褲新襪新鞋,袖子捲上來,露白。回想起來,他就是某人槍擊的目標,借難民隱蔽自己。
他看中了我家的驢子。小毛驢很瘦,很髒,一幅不中用的樣子,然而它是縱目所及惟一的驢子。他說:「老鄉,驢子借給我騎一騎。」老魏一拳打在驢屁股上,喝道:「你看這驢,快要趴下了!」老魏的拳頭又大又重,打得小毛驢後腿彎曲,真個幾乎趴倒。
那人歎口氣:﹝老鄉,你何苦,一頭驢子又能值多少錢!」回想起來,有恫嚇的意味。不過他驚魂未定,語氣軟弱,無意堅持,匆匆忙忙向前趕去。
這件事,使父親決定賣驢。
(下略)
我聽說作家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家的回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出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了。
從前乾隆皇帝站在黃鶴樓上,望江心帆船往來,問左右「船上裝的是甚麼東西」,一臣子回奏:「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名,一樣是利。」
這個有名的答案並不周全,船上載運的東西乃是四種,除了名利以外,還有一樣是情、一樣是義。
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希望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以名利為鉺,對世人之爭名攘利當然樂見樂聞,所以那個臣子的答案是做官的標準答案,不是做人的標準答案。
倘若只有名利,這「最後一本書」就不必寫了,至少我不必寫。
我向不熱中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出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向前看,戀念情義是向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向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回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歷史。歷史如江河,我的書只是江河外側的池泊。
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
一位歷史學者說,「歷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甚麼,小姑娘儘管穿衣戴帽,而出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歷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曲。因此才有書,才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
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為千古名句。
或以為大人物才寫回憶錄。但人物如果太「大」,反而沒法留下許多自述,中國現代史上兩位最大的人物連個遺囑也沒有準備妥當。
或以為只有小人物才可以從心所欲寫回憶錄,其實真正的「小」人物沒有聲音,蒼生默默,余欲無言。
所謂大人物,小人物,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左手做的、右手不知道,台下看見的台上看不見,兩者需要互補。大人物的傳記是給小人物看的,小人物的傳記是給大人物看的。這世界的缺憾之一是,小人物不寫回憶錄,即使寫了,大人物也不看。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詩。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長篇小說。
有人說,他的一生是一部連續劇。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憶錄,是長長的散文。
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
而回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
回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
西諺有云:「退休的人說實話」。
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競技場,退出是非漩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換甚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甚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
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向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因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
所以回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干年再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加說謊俱樂部。
回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家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
「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
人間事千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拚命,卻是古今如一。
人到了寫回憶錄的時候,大致掌握了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祕密也沒有奇蹟,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
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
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選文試讀:(二)戰神指路
戰史記載:一九三八年三月,日軍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下,破臨城、棗莊,東指嶧縣、向城、愛曲,志在臨沂。同時,阪垣師團由膠州灣登陸,向西推進,與磯谷師團相呼應。
這是台兒莊會戰的一部分。日軍為了徐州,必須攻台兒莊,為了占領台兒莊,必須攻臨沂。
當時臨沂由龐炳勳駐守,張自忠率部增援,後來在安徽阜陽收容流亡學生的李仙洲參加了此役。兩軍血戰,傷亡難計,國軍部隊的連長幾乎都換了人。
連為戰鬥單位,連長紛紛傷亡,可見戰鬥之激烈。近在咫尺、有名有姓,一位老太太的兒子在張自忠將軍部下擔任班長,一個衝鋒下來,連長陣亡,排長升為連長,這位班長奉命擔任排長。又一個沖鋒下來,新任連長陣亡,這位剛剛升上來的排長奉命代理連長。一日之內,連升三級,再一個沖鋒,他也壯烈犧牲了,這回不用再派人當連長當排長了,全連官兵沒剩下幾個人。
我未能立刻記下、永遠記住這位鄉親的名字,我沒有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那時,政府也沒有養成這種習慣,最愛說“無名英雄”。
那時,日本有世界第一流的陸軍,阪垣師團又是日本陸軍的精銳,卻在這場戰役中一再敗退。
在那以步槍為主要武器的戰場上,一個訓練良好的步兵裝子彈,舉槍,瞄準,扣扳機,擊發,子彈射中目標,一共需要十秒鐘,而在這十秒鐘內,對方另一個訓練良好的士兵可以躍進五十公尺。
這就是說,如果在五十公尺以內,有兩個敵兵同時向你衝過來,你只能射死其中一個,另一個衝上來,你只有和他拼刺刀。
可是,同時有十個敵兵衝過來,你怎麽辦?
所以,那時候就應該知道,“人海戰術”是有用的。
大批難民擁到南橋,空氣緊張起來。五姨丈全家到齊,父親從蘭陵匆匆趕到,帶著魏家一家人。一連幾天幾夜誰也不敢上床睡覺,所有的人集合在客廳裏倚著行李假寐,連鞋帶都系好。靜夜聽自己的脈搏,感覺到前方在流血。
難民,在他第一天成為難民的時候,僅僅換上一套舊衣服而已,依然很自信,幽默感也沒有喪失。他們從最接近戰場的地方來,有許多嶄新的見聞,公眾凝神靜聽他說的每一句話,他們簡直就是明星。
他們說,日本兵喜歡殺人。他們說,日本軍隊進了村子先控制水井,來到井口向下一看,井裏藏著一個人。日本兵就毫不遲疑地朝井裏放了兩槍,那一井水全不要了。
日本兵為什麽處處殺人,是一個他們解不開的謎。有人說,日本兵信一種邪教,要在生前殺多少人,陣亡以後才可以魂歸故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哪天會死,所以急急忙忙殺人湊數。
有一次,一隊日兵進入村莊搜索,老百姓都逃走了,有個男人偏偏不逃,他用白紙紅紙剪貼了一面日本國旗,朝日本兵揮來揮去。
日本兵毫不客氣,給了他一顆子彈,望著他倒下去。
下面一個動作就更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了:那日本兵走到屍體旁邊,從地上拾起那面簡陋粗糙的太陽旗,恭恭敬敬地折疊起來。
一位老太太告訴我們,她在河北有個親戚,糊裏糊塗送了命。那人正在田裏工作,擡頭一看,前方遠處公路上有一小隊日軍經過。本來誰也不礙誰的事,偏有一個日兵走出行列,朝著他跪下。
你可以想象他是如何驚愕,他簡直不能相信這一跪跟他有任何關系。他從未聽說過跪姿射擊。只聽得“八勾”一聲,——當然,沒法確定他到底聽見了沒有。
(中略)
我們終於聽到炮聲。
炮聲在西,我們立刻往東逃。炮聲像號令一樣,把這一方百姓全變成難民。滿地是人,路太窄,踏著麥苗走。空中無月,還嫌前途不夠黑,恨那幾點星。
炮在後面“撲通撲通”響,不回頭也感受到炮口的火光。每個人向自己心中的神禱告。母親常常誦念耶穌的一句話:“祈求上帝,教你們逃難的時候不要遇上冬天。”而現在是陽曆三月。
那時候,人們常說:“日本鬼子一條線,中央軍一團亂,八路軍一大片。”日本軍隊只沿著交通線推進,要躲開他們倒也容易,所以難民在炮聲中仍然沈著。中央軍重點防守,常常依戰局變化倉促部署,人仰馬翻。我們在戰場邊緣遊走,沒碰見軍隊。
走著走著,滿地黑壓壓的顏色淡了,不唯天光漸亮,人也越走越稀。各人有各人的判斷,各人投奔各人的親友,大地真大,悄悄地吸納了這多出來的人口,不露聲色。日出前但見一天雲塊向地平線外急奔,絡繹不斷,一如逃避追殺,而地面不見有風,景象詭異,令人好不忐忑。
我們離開大路,沿著一條小溪前行,兩岸桃林,正值花季。我那時已讀過《桃花源記》,比附的念頭油然而興。幾棵桃花看起來很單薄,幾十畝桃花就有聲有勢,儼然要改變世界。一直走進去,好像深入紅雲,越走越高,戰亂憂患再也跟不進去。
林盡,果然有屋舍桑竹雞犬,果然有男男女女問長問短,消息不少,倒不怎麽驚慌。你們看見過鬼子沒有?當然沒有,不然,還有命?你們家房子給燒掉沒有?誰知道,也許正在燒著呢。聽說日本兵也有高個子,個子越高越兇惡,當真?問得津津有味。
村上的人都說,他們位置偏僻,這“耳朵眼兒胳肢窩兒”的地方,日本軍隊不來。一老者拿出一本地圖給我們看,日本軍隊專用的地圖,不知怎麽有一本遺落了。老者說你們快走,日本人已經把這個村子畫在地圖上,他們早就算計在內了。
我搶過地圖,打開一看,蘭陵當然畫在圖上,蘭陵四面的衛星村莊也畫上,蘭陵鎮西的丘陵、鎮南的小河溝也標出來。至於這個“耳朵眼兒胳肢窩兒”裏的小村莊也赫然俱在,連這一座桃林也沒漏掉,我從沒見過這樣詳細的地圖。
我越看越慌張,頓時覺得內衣內褲襪子鞋子全被人脫下來看過。傳說前幾年那些賣仁丹的郎中、賣東洋花布的貨郎、牽著駱駝遊走行醫的蒙古大夫全是日本派出來的測繪員。這可怎麽辦。老者說,咱們這種小地方,十里以外就沒人知道,這種地方是不能上地圖的,如果小地方的地名也登在報上,也畫在地圖上,這地方就要遭殃了。這種小地方永遠只能在“胳肢窩兒耳朵眼兒”裏,是上不得台面的啊。
那是戴著氈帽、撕一段布束腰的老者,衣領衣袖全是油垢、牙齒熏黃的老者,叼著旱煙袋、吐著唾沫的老者。言之諄諄面對聽者藐藐的老者。
村子雖小,卻有乾乾凈凈的禮拜堂。這教會的主持者跟蘭陵教會有往還,跟南橋任家也沾些親故。憑這層關系,我們才到這個村子上來。
教會給我們安排了住處。第二天就下起雨來,五姨說:“逃難時固然不要遇見冬天,也最好別遇見雨天。”她慶幸這時我們不在路上。
第三天是作禮拜的日子,我們參加本村的聚會。他們請五姨主講,五姨有布道的天才,在台上滿面榮光,成了另外一個人。
五姨引用的經文都與逃難有關。依照《聖經》,耶穌再來之日,基督徒在世上的一切災難都要結束,耶穌把他的信徒提升到寶座旁邊,共享永久的幸福,但是,在這個好日子的前夕,卻是災難最多最重的時候,好像所有的災難都把握最後的機會傾巢而至,好像災難也知道來日無多,孤註一擲。
所以,災難來了,不要怕,災難不過是幸福的預告,災難是一種喜訊,是耶穌提供的一項保證,災難越嚴重,基督徒的膽子越大,和上帝的距離越近。那天,坐在這個小小的禮拜堂裏的人似乎都很興奮,我敢說他們有幾分志得意滿。
我本來就不覺得我在逃難。由蘭陵到南橋,那是“搖到外婆橋”。由南橋東行,我家還能維持一輛“二把手”,那是一種木制的獨輪車,由魏家弟兄前後駕駛,車輪特大,把車座分成左右兩個,母親抱著弟弟坐在左邊,妹妹坐在右邊,妹妹腿底下放些面粉大米,準備沿途食用。
我們還有一頭驢子。
還有這一溪桃花,一種太平歲月溫柔旖旎的花,落下一瓣兩瓣來貼在你手背上,悄悄呼喚你。
紅玉拼成的花。紅雲剪成的花。少年氣盛嫉妒心極重的花,自成千紅,排斥萬紫。從沒見過也沒聽說桃林之中之旁有牡丹芍藥。
桃花林外只是一望無際的麥苗,以它的青青作畫布,來承受、襯托由天上傾下來的大批顏料。
從沒聽見有人把遍野桃花和漫天烽火聯系起來。
直到第五天,雨歇。
連宵風雨,幾乎洗盡鉛華,這傾城傾國,也抵不過風雲一變。
父親和姨丈天天出去打聽消息。姨丈決定往東走,因為南方就是台兒莊,父親卻要往南走,走到台兒莊以南去,因為陸軍可能在連雲港登陸。誰也不敢勸對方改變心意,各行其是。
在患難中和我家相伴的,除了魏家,還有顧家,顧娘和我母親是教會中結交的好友,他們窮苦,可是他們有個壯健的兒子,必須躲避。
現在是真正逃難,不宜再坐在車上,車子會給盜匪某種暗示和鼓勵。於是在出發前賣掉那輛“二把手”,售價很低,也算是對東道主的一種答謝。車上的行李由魏家老二挑著,糧食則放在驢背上。
清晨,在禮拜堂裏作了禱告,分手上路。人數少了一半,頓時覺得孤單。走到中午,忽然有大批難民來和我們合流,似乎可以證明南行是對的,內心寬慰不少。可是,傍晚投宿又只剩下我們三家,那些不知從哪裏來的人,又不知到哪裏去了。我很憂鬱,覺得他們遺棄了我們。
母親是纏過小腳的人。她拄著一截竹竿,上身前傾,划船似地奔波,走得慢,但是不休息,常常在我們停下的時候越過我們,奮勇前進。
那時,弟弟的年齡是,指著地上的螞蟻,滿臉驚異,嘴裏含著模糊不清的句子,等我答覆。他一次大約只能走一里路。
但是,弟弟掙紮著不讓老魏抱他。老魏對他不友善,他感覺得出來。小孩子不管多麽小,都能分辨人的善意惡意,據說,連胎兒都能感應母親的喜怒哀樂。這次逃難,一覽無遺地暴露了我家的沒落,根據當時的慣例,魏家不能不來幫助東家,但是,他如果開始考慮對我們是否值得這樣做,也是人情之常。
於是,大部分時間由父親抱著弟弟。父親的體力並不強,沿途流汗喘氣,露出另一種窘態。
妹妹的年齡是,剛剛可以和我吵架,走起路來不會輸給我,但是常常坐在路旁喊累了。我的任務是專門盯住她,平心而論,我對她走走停停並沒有反感,可以趁機會也休息一下,但魏老大就不免嘖有煩言了。
回想起來,當時的情勢真危險,一個在天地間無以自存的家庭,幾枚在覆巢下滾動不停的卵
一天中午,大地靜得連一隻飛鳥也沒有,只走得腿越來越軟,屁股越來越重,只想坐下。到了村頭上,連驢子也表示應該歇歇。可是老魏說,不對,這村子好像是空的?
南方,忽然,機關槍響,回想起來是重機槍。那是正規軍才有的武器,怎麼此時有人在此地使用?父親辛苦打聽來的消息和他謹慎小心所作的決定難道都錯了?
槍聲好像朝我們屁股上踢了一腳。轉個彎,跟蹌西行,一口氣走到太陽偏西。這時又出現了大隊人流,我們跟著大夥兒,人多膽子壯,叫「群膽」。沒人說話,個個低著頭。
想寒喧幾句也不可能。冷漠,但是有吸引力,我們像鐵屑黏附在磁石上,腳不點地。可是在大隊右側,北方,又響了一槍,這一槍清脆輕細,回想起來應該是手槍。大隊人馬的呼吸急促起來,沒人抬頭看,也沒人快跑。這時才想到,難民群平時的速度就是最大速度了。
又是一聲槍響。一個人飛奔而至,插進我們的隊伍。這入一定不是難民,只見他一頂呢帽,一身短打,新襖新褲新襪新鞋,袖子捲上來,露白。回想起來,他就是某人槍擊的目標,借難民隱蔽自己。
他看中了我家的驢子。小毛驢很瘦,很髒,一幅不中用的樣子,然而它是縱目所及惟一的驢子。他說:「老鄉,驢子借給我騎一騎。」老魏一拳打在驢屁股上,喝道:「你看這驢,快要趴下了!」老魏的拳頭又大又重,打得小毛驢後腿彎曲,真個幾乎趴倒。
那人歎口氣:﹝老鄉,你何苦,一頭驢子又能值多少錢!」回想起來,有恫嚇的意味。不過他驚魂未定,語氣軟弱,無意堅持,匆匆忙忙向前趕去。
這件事,使父親決定賣驢。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