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少年 (繁體字版)
SKU:
$0.00
Unavailable
per item
出版發行: 台北三民書局
出版年: 2018 (2018年 5月初版)
總頁數: 408
ISBN 978-986-387-228-3
內容簡介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本書背景為對日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即「國統區」。作者王鼎鈞的身份為流亡學生,一面讀書一面因戰局影響向安全的地方遷移。他對當時國民黨的党化教育作了文學式的書寫,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那時王鼎鈞隻身飄流在外,脫盡家庭、親友、鄉里等甲殼,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以「如人飲水」的感性寫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優劣差別,有懇切的心靈告白。他從老師同學中取樣,以小說塑造人物的技法使之栩栩如生,又藉著他們使讀者窗隙窺月,發現抗戰時期的政府和社會的諸多樣相,簡單中寓有豐富。書中反映了當時青年人以各種方式發洩對政府和社會的不滿,文筆「時見崢嶸,不失溫柔」。本書寫到抗戰勝利之日為止,而以流亡學生的大離散 「預告」隨之而來的分崩離析。
出版年: 2018 (2018年 5月初版)
總頁數: 408
ISBN 978-986-387-228-3
內容簡介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本書背景為對日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即「國統區」。作者王鼎鈞的身份為流亡學生,一面讀書一面因戰局影響向安全的地方遷移。他對當時國民黨的党化教育作了文學式的書寫,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那時王鼎鈞隻身飄流在外,脫盡家庭、親友、鄉里等甲殼,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以「如人飲水」的感性寫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優劣差別,有懇切的心靈告白。他從老師同學中取樣,以小說塑造人物的技法使之栩栩如生,又藉著他們使讀者窗隙窺月,發現抗戰時期的政府和社會的諸多樣相,簡單中寓有豐富。書中反映了當時青年人以各種方式發洩對政府和社會的不滿,文筆「時見崢嶸,不失溫柔」。本書寫到抗戰勝利之日為止,而以流亡學生的大離散 「預告」隨之而來的分崩離析。
Sold Out
選文試讀:(一) 這樣那樣,漸漸長大
抗戰時期,我在“國立二十二中第二分校”讀書的時候,教務主任夏岷山老師兼教英文。他平時說話,膠東口音很重,夷本銀(日本人)、乖家(國家),乍聽實在難懂,可是英文發音純正,教學時特別注意發音。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學發音教發音都是很辛苦的事情。
那時一般教材枯燥,英文課是沙漠綠洲,潘朵拉提著箱子下嫁人間,小氣的老太婆變成啄木鳥,太陽和狂風搶著脫一個人的大衣,都好比夏天的瓜果,秋季的棗梨。
那時候沒人想出國,但是念英文自成風氣,天沒明,起床號沒響,校外田野裏,一片人影書聲。大家相信念英文必須高聲朗誦,用聽覺幫助記憶,也訓練口舌肌肉,這就得到野外散開。
念英文的表情聲調該是二分校一景。握拳揮舞的,喊著 Win or die, 仰臉向天的,喊著 God Knows, 東指西指怒目而視的,喊著 you don’t say so, 以足頓地的,喊著 That’s enough。 一遍又一遍,重復也是學習的秘訣。那腔調可就複雜了,有魯東英文、魯西英文、魯南英文。《怒目少年》出版兩年後,中國大陸出現“瘋狂英文教學法”,念英語要大聲呼喊,用肢體動作配合。倡導者說,這樣學進步快,那時,中國各地學英語的熱情高漲,瘋狂教學法能宣泄、滿足這種熱情,立即風行。我想,這位良師的創意,莫非和《怒目少年》有些因緣?
兩年後,我從電視中看見瘋狂教學法的畫面,教師站在高台上示範,台下廣場千百人同氣同聲、追隨回應,仿彿文革盛期群衆手揮小紅書喊萬歲的情景。看來“法不孤起”,群衆運動變質不變量,也許才是瘋狂教學的父親,但願人人有志竟成,果然學通了英語。
我們念著念著,有時走了神,忘記自己在幹什么。李孔思同學反來複去的說:“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我拍他一掌:“這不是英文。”他愕然,“羅蘭夫人是法國人,當然不說英文。”
眼睛從來不看腳下,難免踩壞莊稼。等到莊稼長高,就會把我們逼到河堤和亂葬崗子去,踢著白骨,草鞋底夾纏著死人的頭髮。
英文使人們有新的想像,而想像是我們的娛樂。有人說英語的語言是從中國傳去的,Book就是中國的“薄”,這個說法非常好玩。趙景琛把“銀河”譯成“牛奶路”很受譏笑,可是我們認爲“牛奶路”新鮮有趣。再沒有別的功課能這般討好我們,即使國文也不行。
即使是英文課,也並非永遠柔和,我們讀到“斯巴達的訓練”。
斯巴達在古希臘的一個城邦,全民皆兵,政府絕對控制人民的生活,人人克禁欲望,勇敢尚武,爲達成國家的目標以生以死。小孩子如果怕黑,父母就把他關在黑屋子裏,直到他不怕爲止。孩子長大了,隨軍出征,父母的臨別致詞乃是:若不能勝利凱旋,那就戰死沙場!
這個樣子的斯巴達,烈火烘得我們熱血沸騰。那時日本人寫的一篇小說傳到中國,題目是《支那婦人》,「支那」是 China 的音譯。這篇小說寫一支日軍奉命出征,車站上送行的場面熱火朝天,這些官兵的家屬個個興奮激昂,惟有一個老婦拉著幼子的手哭,觀衆對這個老婦的表現非常不滿,指責她是“支那婦人”。(只有中國女人才這樣自私軟弱!)。老婦人對公衆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前兩個都在聖戰中捐軀,我引以爲榮,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現在輪到我的幼子,我勉勵他拿兩個哥哥做榜樣。可惜我只有這一個兒子,我不是爲他哭,我哭我沒有第四個兒子可以獻給國家!觀衆前倨後恭,高呼大和之母萬歲。
我們漸漸長大,這篇小說使我們又羞又怒,在斯巴達精神之前,我們又只好承認比日本落後。中國人必須比日本人更“斯巴達”,才可能救亡圖存。那時候我們只知道文化發達、政治民主的雅典抵擋不住征服,“像一隻精美的水晶瓶撞在岩石上。”至於斯巴達,當然是不會滅亡的,我讀“斯巴達訓練”的時候,一直以爲這個國家還在希臘半島上稱雄。那時候,並沒有人告訴我們斯巴達不久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倒是雅典文化遺澤百世。
有男有女的地方總會有愛情。流亡學校不是適合談情說愛的地方,但是那裏有男生也有女生。風氣是保守的,校規是嚴格的,男生禁止在女生宿營的附近逗留,更絕對不許入內探訪,違反禁令者立即開除。
但是,男生坐在操場上望女生經過,應該是無罪的罷。那女生,憑天賦的敏感,知道你看她,她繞遠路走,距離拉長了,心情反而更近。應該是無罪的罷。男生女生,教室外倉促相遇,男生朝女生的手心塞了個小紙條,女生緊緊握住了。或者女生借去男生的筆記本,歸還的時候,裏面多了個小紙條。之類等等,也該是無罪的吧。
星期天,有人看見某男生和某女生一同吃陽春麵,轟然爆出新聞。陽春麵是熱水煮白麵,價錢最便宜,也得後方有金錢接濟的學生才吃得起。男生女生,這就是高潮了,此外甚麼也沒有,他們的愛情也是陽春愛情。
冬夜,擁著棉被,談論女生,也該是無罪的吧,(請恕直言,不得不抓著疥癢 。)大家口中經常提到的名字,首推于允蘭和王孝敏。那時大家都穿草鞋,有一天,于允蘭怎么穿著圓口平底布面的新鞋出現?莫非她的草鞋破了、正要補充?當天,不約而同,六個男生偷偷的趕工打草鞋送給她。那時學生自己打草鞋穿。
她倆的故事一直延續下去,有一件事要提前說,抗戰學校三遷,內戰天翻地覆,反右文革,人間的千絲萬縷剪斷,許多同學對她們的思念未完。四十年後,祖國對外開放,我千方百計尋找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獻上我的感念,惹得好幾位同學托我尋找她們。我回信說,世事無常,因緣聚散成空,她應該把你忘記了,你也把她忘記了吧!癡情人居然再三說,地老天荒,我們跟別人不同。
並沒有什么不同,那也無罪。所有的故事都無罪。
先說男生甲。他的筆記周全,整齊,因爲他用功,也因爲他買得起正式的練習本。
有個女生常常來問他借筆記,每一次都是頭天傍晚來借,第二天早上歸還。話很少,男生沒放在心上。有一次,女生接過筆記本,第二天沒來上課。這是常有的事,男生也沒放在心上。
他不知道,女生把筆記帶回宿舍,打開一看,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男生把還沒有使用的一本練習本給了她,是一個無心的錯誤。女生對著一頁又一頁的空白,呆看了很久。
女生又去借別人的筆記,她躲在宿舍裏,連夜抄在空白的練習本上,眼睛都熬腫了。她把筆記本交還,一個字也沒說,男生也沒打開看。
幾天以後,男生突然發現了事實。起初覺得奇怪,怎麼會有兩本同樣的筆記?縱而一想,想通了,嘴唇全白,而且顫抖,不斷的念誦:“我怎麼辦,我怎麼辦?”我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又不理。
他去問一位“大哥”,那年代,少年人都有“大哥”,大哥給他方法,給他哲理,給他安全感。大哥說,這是個癡心女子,你如沾惹,准是濕手抓面。大哥主張不動聲色,若無其事,下次別再借筆記給她。他對大哥一向言聽計從,但是這一次,他說不行,他做不到。他的心不安。過了一個星期,大哥問他,他說問題解決了,怎么解決的?不能說,我要保守秘密。大哥怫然,你以後別再叫我大哥了。男生悻悻然,他還需要大哥嗎,他長大了。
再說女生甲和女生乙。這兩個女孩子都很漂亮,其實難分甲乙。
那年代,女生處處結伴而行,即使由教室到宿舍,也成對成雙。這難分甲乙的甲乙二人,總是緊緊地挽臂並肩,男生抱怨:你們怎不分開走,也省得忙酸了我們的眼睛。
一個聰明的女子,如果與人結伴,他一定找一個容顔比她差幾分,身材比她矮幾分,心思比她鈍幾分的女子,來烘托她的美麗和能幹。這甲乙兩位女同學畢竟年輕,毫無心機。
也是合當有事,神差鬼使,幾個男生突然爲護士這個行業進行激辯,有人批評護士殘忍,懶惰,對病人的痛苦置若罔聞;有人同情護士,說護士的工作辛苦,而且危險。甲乙二美在旁邊靜聽,不參加討論,在男生心目中,她們是無形的裁判,對自己有深遠的影響,發言的踴躍和熱烈到達頂點。
當高潮下降的時候,我趁機說了幾句話。我說“久病床頭無孝子”,做護士的也不容易,但是病人對護士不滿意,護士千不該萬不該以南丁格爾自比。南丁格爾當年自動到前線照顧傷兵,號召婦女義務參加,手裏拿著蠟燭工作,不眠不休,悲天憫人,捨己忘我,這是何等樣人,豈是你可以並駕齊驅的?不提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難能可貴,提起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一無是處。這好有一比:女子出門,只能拉一個比她醜的人同行,……
這原是我母親說過的話,此言一出,全場轉移目標去看甲乙二美,無人再談護士,二美立時轉身緩步而去,仿彿曲終人散之時。
風過水無痕,世事只是偷換。後來,忽然,有人發覺這兩位女同學分開了,女生甲的身旁換了一個“傻大姐”,女生乙的左右出現了她的弟弟。——她們長大了。
她倆的分解,使男生松一口氣,好像在風景之前找到了立足之地。跟女生甲同班的才子湧出來源源不竭的震撼,發出一封又一封談心言志的長信,——在那年代,這就是情書。這種笨法子,現在快要淘汰了吧,在那時,這是主要的方法。他在第三封信裏說,他從此絕食,等候回音。
“傻大姐”銜命來到教室,她告訴才子:“吃飯罷,別餓壞了身體,有人會心疼!”才子入耳銘心,眼前就是天使了。
女生乙也有自己的局面。她在一年級讀書的小弟弟很活潑,好像滿地都是他,你甚麼時候看見他,就知道她的姐姐要出現了,他是戲臺上關雲長的馬僮。他替姐姐擴充領土。
立即有一些捷足妙手去討好這位小弟弟。校園裏活躍起來,他們都長大了。
現在說到男生乙。他抽煙,五步之內煙氣熏人。
女生宿舍傳來的消息,女生丙的頭髮也有煙味。那時候我們都沒有資格抽煙,煙草的氣味算上是某幾個人的特徵。女生丙不抽煙,花前月下,她身旁一定有個抽煙的男生,他倆一定緊挨在一起。煙草的氣味強烈,有時能穿透衣服。連內衣都有那氣味,兩人莫非有了肌膚之親?那時候,這是最大的想像了。
我和男生乙沒甚麼來往,這天走個對面,他忽然對我一笑。我報之以一笑,我的笑是句號,他的笑是冒號。我之前並不知道,如果有人忽然對你一笑,後面多半還有文章,文章主題多半爲了他的利益,不是爲了你的利益。他算是給我上了第一課。
他把我拉到樹底下,他不喜歡女生丙,兩人沒點過頭,流言豈有此理。他現在要開始追求另一個女生,就稱她爲女生丁吧,用事實證明一切。他需要一些詩句,溫柔纏綿的,能表達男子對女子心意的,希望我能提供。
這容易。“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他遲疑,怕女孩看不懂。應該不成問題,女孩都有詩心,這句子也不冷僻。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糾紛。有個女生,姑且叫她女生戊吧,國文老師在下課前發還作文本,她打開一看,馬上伏案痛哭,男女衆生驚問原故,發現老師給她的批語是:“勸君莫惜金褸衣,勸君當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時一般人受通俗小說影響,把“折花”看成男女性愛的隱喻,女生認爲受到侮辱。男生大嘩,認爲這輕佻的男人如何能爲人師表?大家擁到教務處門口抗議。那時沒人談“性心理學”,男生不知道“義形於色”也是對女生的一種挑逗。
那教國文的人大約五十歲。頭髮搽了油,梳得光亮,那年代,我們看不慣這樣的頭髮,有人忍不住發出惡聲,他的方面大耳漲得紫紅,幸而身形魁梧,還頂得住壓力。他說那首詩是唐詩,是古典作品,他引詩論文,站得住也行得通。話雖如此,書是教不下去了,第二天,國文時間臨時改成英語。
抽煙的男生又來找我,這次他沒笑,也許他認爲上次奉送的那個笑容至今有效。他說,女孩子果然懂詩,可是“詩”這個玩藝兒也麻煩。他把我寫的小紙片拿出來,指點上面的詩句,把“衣帶漸寬”解釋成“寬衣解帶”,在通俗小說裏,寬衣解帶就是脫衣上床。還有,那時說一個女人“褲腰帶很鬆”,就是指她隨便和男人發生關係。這幾個頭緒在他的認識裏糾纏不清。
最後,他心中豁然:“管他呢!抄唐詩做甚么,我就把我自己的大白話寫出來,交給她!”
他也長大了。
就是這樣,我跟著他們一起長大。
選文試讀:(二)漢江,蒼天給我一條路
抗戰時期,我讀流亡學校,一面隨著戰局遷徒,一面上課。母校發生的最大事件,就是「西遷」,由安徽遷往陝西。
西遷大事,除了「過路」,應該還有「入山」。在河南省過平漢路(日軍的封鎖線)只消一步,由宛西到陝南,要穿過伏牛山脈和武當山脈,翻山越嶺,那可是八百里的崎嶇。
回想當年,至今捏一把汗。入山趕路,男生也不能掉隊,半大不小的孩子落了單、會迷路、會遇狼。平原行軍我都力不從心,入山如何得了!
後來知道,山路「一天九崗十八凹」,人煙稀少,「一人兩屋即成村,百里還稱是比鄰」,由黎明到昏夜,沒命的奔。小男生小女生從後面抓住大哥大姐背包上的繩子,大家走著走著睡著了,兩眼不睜,兩腿不停,路旁休息十分鐘就睡十分鐘,喊他上路,他跳起來走得比誰都快,他走的是來時路,是回程,你得一把抓住他,連搖帶晃。男生走到腳爛,女生走得閉經。我的生命一定被山淘汰,被我的「麻煩症候群」淘汰。
內鄉一個多月,我竟沒有任何規劃。我完全脫離了現實,思路紛亂,不能集中。蒼天在上,我不早不晚突然生了一個瘡,而且不偏不倚地生在右腿鼠蹊之旁,不是大病,無生命之憂,但不良於行,可以列入病號,走水路坐船。蒼天憐憫我,不,蒼天憐憫我一生行善的母親。文章寫到這裏,我跪下祈禱。
這個瘡來得突然,無聲無臭,右大腿內側靠近鼠蹊部起了圓形的硬塊,像塞進去一個桃子。等到它熟透變軟,正中央出現了小小的火山口、溢出濃血來。我趕緊到醫務室找護士,問這種瘡叫什麼名字,她說沒有名字,中醫稱爲腫毒。還好,我從小就聽中醫說「病怕無名,瘡怕有名。」陳百融同學說,他在河南界首住流亡學生接待站的時候,他的鄢陵同鄉張坤木生了一個瘡,外表不紅不腫,只是痛,只是有個瘡口每天流血流濃。大概全身肌肉都化膿外流了罷,死的時候骨瘦如柴。那叫「貼骨瘤」,醫書上有圖有樣。
我們的護士姓戚,她下手治療,動作很快,先把患部包藏的膿血擠出來,再把紗布剪成又窄又長的帶子,用黃藥水浸透了,從瘡口往裏面塞。紗布和黃藥水是醫務室裏僅有的藥物。現在想想,那樣的治療簡直是兒戲,可是那時候她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大約一公尺長的紗布全寒進去,鑷子不會碰到瘡口。每天換藥一次,把沾滿膿血的紗布取出來,把浸透了的黃藥水的紗布塞進去,人雖長得高頭大馬,但是手法輕妙,我幾乎沒有感覺。
我們的護士實在是個好人。她本來也是學生,和未婚夫一同出來流亡,寧願自己就業,讓未婚夫去讀高等學位,她用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接濟愛人,養活自己,還把愛人的小弟弟帶在身邊,照顧他讀書。這教人産生許多溫馨的想像,例如,他拿到了學位,和她結了婚,他用一生的柔情來報答妻子。
多年後,我們算是懂事了,一想起來就覺得非常擔心。我們漸漸能夠以男人的眼光發覺她不是一個可愛的女子,她的身材、面容、性格,恐怕都不能使她的中學同學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回到她的身邊。她實在不該自己原地不動,用盡力氣把未婚夫推舉得那麼高那麼遠。一個人用生命編寫劇本時,要先想想自己能在其中扮演那個角色。
又過了多年,我終於聽見了不願聽見的消息。那男子果然和別人結了婚,她曾經投水自殺,幸而(或者不幸)被人救上岸來。
轉述故事的人往往把故事的結局省略了,在真實的生活中,結局往往是盤中的殘食。我不知道她怎樣度過淒苦的晚年,或者上帝安排了補償。也許上帝只是打發一位和尚告訴她,她不該有那麼大的野心,想爲自己創造一個有高級學位的丈夫,野心才是痛苦的來源。
我們心地善良的護士對學校當局說,我不能爬山,必須坐船。此行有水旱兩路行進,水路雇船溯漢江而上,承載檔案、糧食、病號和年老的教職員,限制很嚴。我們大慈大悲的護士力爭,她說武當山裏野狼多,我若掉隊,一定餵狼。
我於是羞答答坐板車到了老河口。那是對日抗戰的年代,老河口當時是美國空軍基地,河南戰役中一度陷入敵手,兩天後奪回。記得老河口的街道很窄,很長,也很直,兩旁的房子很高,兩層。多年後,看巴拿馬運河,還想起這條街。我們走在街心,仿佛伸開兩臂就構得著兩邊的店鋪人家,那些人顯然是非常努力地生活著,但是與我們完全無干,我們在老河口市民的擁擠與漠視中浩蕩了片刻。
如果在市內,我只看到老河口的拘謹,碼頭則展示出老河口的奔放不羈。水面開闊,完全不像爲橫渡而設,日光碎而尖銳,逢人亂射,威脅著不准細看,張了帆的船和裸著桅的船交臂而過,樣子很悠閒,文人雅士遙瞻目送所體會到的悠閒。那時候我已經知道人在這裏流血流汗求生鬥死,這種藏著人生許多秘密,除非你仔細看,認真看,你將視而不見。
雖然匆匆一瞥,至今不能忘記,一座水旱碼頭的複雜與嘈雜,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奇怪,像家中剛剛發生了什麼變故。他們站在生存的第一線,我不了解那個世界,也就看不懂他們的臉。
來到老河口,看出歲月是在拚拚打打中過,這裏才是烘爐,是戰場,才有大會戰的威勢。工商業的節奏操縱我的心跳。我喜歡那種感覺。
然後,我不容分說的上了船。
我們的船小,也老舊,穹形的篷很低,差不多要爬進爬出。空間雖然局促,還是要維持男女有別,一條粗席自上而下把船艙分成兩半。押船的江老師一家先上了船,夫妻隔席而臥。不用多問,我只有把背包放在江老師的枕頭旁邊。一分校有個女生也來同船,理所當然,她去擠江師母和孩子。江老師是個非常瘦小的中年人,說話有氣無力。他不抽煙,在那年代,抽煙往往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健康證明。我看他來押船也是個名義,他若爬山,也是餵狼。
船上當然還有撐船的老大。這個人沉默寡言,氣氛沉悶,好像給這條骨節響動的老船添了許多載重。後來知道了:江老師早已養成習慣,所有的氣力都留著講課的時候用;江師母害偏頭痛,怕聲響震動;船老大的陝西話很難懂,懶得和我們糾纏;那位女同學則是心事重重。
第二天天氣很好,風向對我們有利,船老大揚起帆來,我說了一句「一帆風順」。不料那船老大毫不客氣的說:「呸,呸!」又搖著手說「沒那事!沒那事」!我又驚又窘,江老師覺得他不能不說話了:「你犯了他們的忌諱,他要破解。」
船上有那些禁忌?江老師說,這問題不能在船上答復,要中午停船休息的時候到岸上去答復。“從現在起,你暫時忍一忍,別說話。”
中午下船休息,江老師破例爲我補了半節課。他說,人到新環境,要緊的是別犯忌,所以“入國問禁。”人在船上不能說“帆”,因爲“帆”和“翻”同音。凡是“翻”的同音字都是船家的大忌。“吃飯了”要說“吃米了”。船家多半不讓乘客打牌,又是“番”,又是“碰”,防不勝防。有個軍官坐船押送人犯,他說“犯人”,船老大馬上惡形惡狀朝他噴唾沫星子,軍官莫名其妙,上去給船家兩個耳光,鬧了一場軍民糾紛。
也不許說“倒”。由此引申,南洋群島,搗亂,級任導師,都不能說。在這裏,日本帝國主義不能打倒,“道可道,非常道”也不能念。有一群基督徒坐船,每逢吃飯之前,領隊的人說:“我們禱告”,船老大朝他“呸,呸,”每天睡覺之前,領隊的人說“我們禱告”,船老大也朝他們“呸,呸,”結果教徒們群起而攻,指著船家叫“撒旦”,船家也大怒,要趕他們下船。
一條船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它有它的“文化”,似乎創造了一套語言,而船老大有無上的權威。我們不屬於那文化,所以東也是禁忌,西也是禁忌。禁忌製造沈默,也可以說對付禁忌的辦法是“不作爲”。我想起小時候,每逢大年初一或者祖母的壽辰,全家老少都沒有什麼聲音,只聽見雞鳴狗吠,正是因爲這時節禁忌特別多。我後來也受過威權專斷統治,積累更多的經驗。在一個簡單的封閉的空間裏,似乎沒有理由非說話不可。
船近鄖陽,兩岸的山峰又向前過了一步,用那些高不可攀的岩石做了江的堤岸。江面很窄,水就加了幾倍的速度,深深淺淺,仿效魯賓遜在石岸上刻下記號。
水像是從山上來,從無數縫隙中流出來,那些皺痕都變作水,水無盡無休地揮霍著山,也不知道那些山會不會瘦了幾圈,矮了幾尺。在這樣窄的水道裏,山顯出瀑布的性格,這條水真的成了一匹白練,可以橫過來鋪在膝上一段一段傻看。
可是,山是窮山,水是惡水。幾千年發生多少地震?山上的岩石碎裂,掉進江心,形成一個一個淺灘,是航行最大的阻礙,斷纜沉船,多少行人淚。
山近了,山腳的人家也近在眼前。全是石板屋,像梯田那樣一級一級排列起來,那由人走出走進的門,你可以說是洞窟。山東人說“河邊出財主”,鄖陽推翻了這句話,他們窮,甚至不能供給我們一杯清潔的飲水。在這裏很難找到“文明”,即使是一張月份牌;這裏卻可以找到“文化”。那就是鴉片煙!我上岸亂步,望著沒有歷史的老人,沒有前途的孩子,更難過的是他們沒有現在……這時,我忽然聞到一陣陣鴉片的“芳香”!我把船上的人都叫過來,一同爲這意外的發現而驚愕而悲酸。
我們逆水行舟,地勢越走越高,江面寬闊水勢舒緩的地方可以憑藉一帆好風,越過激流淺灘就是依賴“縴夫”。縴夫的職業是像拉車一樣的拉船。這時爲減輕船重,乘員都上岸步行,這就給我們一個機會,清清楚楚地看見他們的工作。在竹縴的末端,他們一個工作群前後錯落的分佈著,爲了節省鞋子,他們赤足,爲了節省衣服,他們裸體。不知從那一代起,縴夫的先進發現勞動最容易損壞衣服,而他們這些在荒山野嶺流血流汗的人穿衣服也毫無意義!在這些梯形的小村莊裏,縴夫是主要的生産者,是全村的菁英分子,他們的需要先被視爲特權,後被視爲當然,所以,他們從洞窟裏走出來的時候已一絲不挂,根本省略了穿衣服脫衣服保管衣服之類的麻煩。在有工可以做的季節裏,他們赤條條來來去去,儼然是自以爲穿了新衣的國王。
這個工作群的最前端,有一個衣履整潔的人,他一面走一面唱歌,縴夫是依歌聲的節拍用力或換步,把各個分散的力量一致集中。在那歌聲裏,我無法安頓自己的思想感情,二十世紀!人獸不分的生活!管教養衛的國民政府!但是,據說,這般意見不是侮辱了勞苦大衆,就是破壞了政府的威信。
我或者可以說,這不是風景,一切不是風景二字所能概括。爲甚麼,到底爲什麼,這樣優美的風光,這樣齷齪的生活?土地不是爲人民而設嗎,爲什麼只看見驕傲的山水、猥瑣的人民?“厭看人寰且看山”,沒有辦法,眼睛看的是山,心裏想的是人。山在兩岸夾峙,像看護臨床那樣守望著水,水是果斷的也狡獪的從她們的臂彎裏逃脫,逝者如斯,卻把我們的縴夫牢牢地拴在纜索上、拖著那個肮髒的破舊的奇形怪狀的東西,世世代代,生生死死!
縴夫有他的不得已。山地比農村更落後、更勞苦,每座山都是一張臉,愁紋深刻,肌理僵硬。每個山地人的臉也是一座山。
就說我們的船家吧,他從來不用衛生紙,每天蹲在船尾方便,事後伸出手指收拾一下,再把手放進江水沖洗。他也從來不用肥皂。正是這雙手,每天還爲我們煎魚煮飯。我們又何嘗得已?
恕我直言,我實在無法愛他,我們和他共處,出於“一時的不得已”。推想由國民政府委派到此山此水“爲民父母”的人,他們是否愛那些魚腥刺鼻的石板屋?是否愛那些出生以後從不刷牙的兒童?是否愛那脫光衣服拉縴、穿上衣服抽大煙的男子?我看他們心裏也沒有愛,他們來到這塊只生石頭不長五穀的土地上,也是“一時的不得已”。天不時,地不利,匹夫夜呼“人民的軍隊愛人民”,江水沸騰。
即使是踏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長大的年輕人,心裏恐怕也有個“不得已”的念頭,看他用什么樣的眼睛注視悠悠江水,又用什么樣的眼睛打量這些匆匆過客!他們一定覺悟只有遠走高飛,只有化成蛾丟棄了繭才可以自救。“人挪了活,樹挪了死!”走吧,門外就是東去的大江。順流而下,易,溯江而上,難,離家的人一去不歸,留下來的人斷奶,含著一個又一個奶嘴,忍受永遠的不得已。
想起兩千里的長程,一路上聽各地民謠小調胡琴洞簫,風味不同,總起來都是愁苦。想河南的旱災,千萬災民到阜陽就食,男童女童頭上插著草標,待價出售。淮上水災,災民牽著兒女的手沿街叫賣,男孩無人問價,壯漢搶吃搶喝,爲一個饅頭遭人用扁擔打死。想那場瘟疫,多少人走路搖搖擺擺,撲通倒下去,再也起不來。婦人坐在牆角裏,死了,懷裏的嬰兒還在哭哭啼啼尋找奶頭。那時是熱血青年,鋼鐵肝腸,現在回想,椎心般的痛。有人說,這算什麼,你見識少,大驚小怪!我不敢反駁。李自城攻破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問女兒“汝何不幸生於帝王家”,他不知道在他治下有無數百姓早已問過自己的女兒“汝何不幸生於百姓家!”他何嘗明白“不幸生於百姓家”是因,“不幸生於帝王家”是果。
政府,也是老百姓的另一種“不得已”吧?如果他們有聲音,他們也會說,“請恕直言,我實在無法愛你。”一九四九年機會來了,國民政府和人民互相遺棄,不必爭論誰先遺棄了誰。
抗戰時期,我在“國立二十二中第二分校”讀書的時候,教務主任夏岷山老師兼教英文。他平時說話,膠東口音很重,夷本銀(日本人)、乖家(國家),乍聽實在難懂,可是英文發音純正,教學時特別注意發音。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學發音教發音都是很辛苦的事情。
那時一般教材枯燥,英文課是沙漠綠洲,潘朵拉提著箱子下嫁人間,小氣的老太婆變成啄木鳥,太陽和狂風搶著脫一個人的大衣,都好比夏天的瓜果,秋季的棗梨。
那時候沒人想出國,但是念英文自成風氣,天沒明,起床號沒響,校外田野裏,一片人影書聲。大家相信念英文必須高聲朗誦,用聽覺幫助記憶,也訓練口舌肌肉,這就得到野外散開。
念英文的表情聲調該是二分校一景。握拳揮舞的,喊著 Win or die, 仰臉向天的,喊著 God Knows, 東指西指怒目而視的,喊著 you don’t say so, 以足頓地的,喊著 That’s enough。 一遍又一遍,重復也是學習的秘訣。那腔調可就複雜了,有魯東英文、魯西英文、魯南英文。《怒目少年》出版兩年後,中國大陸出現“瘋狂英文教學法”,念英語要大聲呼喊,用肢體動作配合。倡導者說,這樣學進步快,那時,中國各地學英語的熱情高漲,瘋狂教學法能宣泄、滿足這種熱情,立即風行。我想,這位良師的創意,莫非和《怒目少年》有些因緣?
兩年後,我從電視中看見瘋狂教學法的畫面,教師站在高台上示範,台下廣場千百人同氣同聲、追隨回應,仿彿文革盛期群衆手揮小紅書喊萬歲的情景。看來“法不孤起”,群衆運動變質不變量,也許才是瘋狂教學的父親,但願人人有志竟成,果然學通了英語。
我們念著念著,有時走了神,忘記自己在幹什么。李孔思同學反來複去的說:“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我拍他一掌:“這不是英文。”他愕然,“羅蘭夫人是法國人,當然不說英文。”
眼睛從來不看腳下,難免踩壞莊稼。等到莊稼長高,就會把我們逼到河堤和亂葬崗子去,踢著白骨,草鞋底夾纏著死人的頭髮。
英文使人們有新的想像,而想像是我們的娛樂。有人說英語的語言是從中國傳去的,Book就是中國的“薄”,這個說法非常好玩。趙景琛把“銀河”譯成“牛奶路”很受譏笑,可是我們認爲“牛奶路”新鮮有趣。再沒有別的功課能這般討好我們,即使國文也不行。
即使是英文課,也並非永遠柔和,我們讀到“斯巴達的訓練”。
斯巴達在古希臘的一個城邦,全民皆兵,政府絕對控制人民的生活,人人克禁欲望,勇敢尚武,爲達成國家的目標以生以死。小孩子如果怕黑,父母就把他關在黑屋子裏,直到他不怕爲止。孩子長大了,隨軍出征,父母的臨別致詞乃是:若不能勝利凱旋,那就戰死沙場!
這個樣子的斯巴達,烈火烘得我們熱血沸騰。那時日本人寫的一篇小說傳到中國,題目是《支那婦人》,「支那」是 China 的音譯。這篇小說寫一支日軍奉命出征,車站上送行的場面熱火朝天,這些官兵的家屬個個興奮激昂,惟有一個老婦拉著幼子的手哭,觀衆對這個老婦的表現非常不滿,指責她是“支那婦人”。(只有中國女人才這樣自私軟弱!)。老婦人對公衆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前兩個都在聖戰中捐軀,我引以爲榮,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現在輪到我的幼子,我勉勵他拿兩個哥哥做榜樣。可惜我只有這一個兒子,我不是爲他哭,我哭我沒有第四個兒子可以獻給國家!觀衆前倨後恭,高呼大和之母萬歲。
我們漸漸長大,這篇小說使我們又羞又怒,在斯巴達精神之前,我們又只好承認比日本落後。中國人必須比日本人更“斯巴達”,才可能救亡圖存。那時候我們只知道文化發達、政治民主的雅典抵擋不住征服,“像一隻精美的水晶瓶撞在岩石上。”至於斯巴達,當然是不會滅亡的,我讀“斯巴達訓練”的時候,一直以爲這個國家還在希臘半島上稱雄。那時候,並沒有人告訴我們斯巴達不久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倒是雅典文化遺澤百世。
有男有女的地方總會有愛情。流亡學校不是適合談情說愛的地方,但是那裏有男生也有女生。風氣是保守的,校規是嚴格的,男生禁止在女生宿營的附近逗留,更絕對不許入內探訪,違反禁令者立即開除。
但是,男生坐在操場上望女生經過,應該是無罪的罷。那女生,憑天賦的敏感,知道你看她,她繞遠路走,距離拉長了,心情反而更近。應該是無罪的罷。男生女生,教室外倉促相遇,男生朝女生的手心塞了個小紙條,女生緊緊握住了。或者女生借去男生的筆記本,歸還的時候,裏面多了個小紙條。之類等等,也該是無罪的吧。
星期天,有人看見某男生和某女生一同吃陽春麵,轟然爆出新聞。陽春麵是熱水煮白麵,價錢最便宜,也得後方有金錢接濟的學生才吃得起。男生女生,這就是高潮了,此外甚麼也沒有,他們的愛情也是陽春愛情。
冬夜,擁著棉被,談論女生,也該是無罪的吧,(請恕直言,不得不抓著疥癢 。)大家口中經常提到的名字,首推于允蘭和王孝敏。那時大家都穿草鞋,有一天,于允蘭怎么穿著圓口平底布面的新鞋出現?莫非她的草鞋破了、正要補充?當天,不約而同,六個男生偷偷的趕工打草鞋送給她。那時學生自己打草鞋穿。
她倆的故事一直延續下去,有一件事要提前說,抗戰學校三遷,內戰天翻地覆,反右文革,人間的千絲萬縷剪斷,許多同學對她們的思念未完。四十年後,祖國對外開放,我千方百計尋找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獻上我的感念,惹得好幾位同學托我尋找她們。我回信說,世事無常,因緣聚散成空,她應該把你忘記了,你也把她忘記了吧!癡情人居然再三說,地老天荒,我們跟別人不同。
並沒有什么不同,那也無罪。所有的故事都無罪。
先說男生甲。他的筆記周全,整齊,因爲他用功,也因爲他買得起正式的練習本。
有個女生常常來問他借筆記,每一次都是頭天傍晚來借,第二天早上歸還。話很少,男生沒放在心上。有一次,女生接過筆記本,第二天沒來上課。這是常有的事,男生也沒放在心上。
他不知道,女生把筆記帶回宿舍,打開一看,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男生把還沒有使用的一本練習本給了她,是一個無心的錯誤。女生對著一頁又一頁的空白,呆看了很久。
女生又去借別人的筆記,她躲在宿舍裏,連夜抄在空白的練習本上,眼睛都熬腫了。她把筆記本交還,一個字也沒說,男生也沒打開看。
幾天以後,男生突然發現了事實。起初覺得奇怪,怎麼會有兩本同樣的筆記?縱而一想,想通了,嘴唇全白,而且顫抖,不斷的念誦:“我怎麼辦,我怎麼辦?”我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又不理。
他去問一位“大哥”,那年代,少年人都有“大哥”,大哥給他方法,給他哲理,給他安全感。大哥說,這是個癡心女子,你如沾惹,准是濕手抓面。大哥主張不動聲色,若無其事,下次別再借筆記給她。他對大哥一向言聽計從,但是這一次,他說不行,他做不到。他的心不安。過了一個星期,大哥問他,他說問題解決了,怎么解決的?不能說,我要保守秘密。大哥怫然,你以後別再叫我大哥了。男生悻悻然,他還需要大哥嗎,他長大了。
再說女生甲和女生乙。這兩個女孩子都很漂亮,其實難分甲乙。
那年代,女生處處結伴而行,即使由教室到宿舍,也成對成雙。這難分甲乙的甲乙二人,總是緊緊地挽臂並肩,男生抱怨:你們怎不分開走,也省得忙酸了我們的眼睛。
一個聰明的女子,如果與人結伴,他一定找一個容顔比她差幾分,身材比她矮幾分,心思比她鈍幾分的女子,來烘托她的美麗和能幹。這甲乙兩位女同學畢竟年輕,毫無心機。
也是合當有事,神差鬼使,幾個男生突然爲護士這個行業進行激辯,有人批評護士殘忍,懶惰,對病人的痛苦置若罔聞;有人同情護士,說護士的工作辛苦,而且危險。甲乙二美在旁邊靜聽,不參加討論,在男生心目中,她們是無形的裁判,對自己有深遠的影響,發言的踴躍和熱烈到達頂點。
當高潮下降的時候,我趁機說了幾句話。我說“久病床頭無孝子”,做護士的也不容易,但是病人對護士不滿意,護士千不該萬不該以南丁格爾自比。南丁格爾當年自動到前線照顧傷兵,號召婦女義務參加,手裏拿著蠟燭工作,不眠不休,悲天憫人,捨己忘我,這是何等樣人,豈是你可以並駕齊驅的?不提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難能可貴,提起南丁格爾,眼前的護士一無是處。這好有一比:女子出門,只能拉一個比她醜的人同行,……
這原是我母親說過的話,此言一出,全場轉移目標去看甲乙二美,無人再談護士,二美立時轉身緩步而去,仿彿曲終人散之時。
風過水無痕,世事只是偷換。後來,忽然,有人發覺這兩位女同學分開了,女生甲的身旁換了一個“傻大姐”,女生乙的左右出現了她的弟弟。——她們長大了。
她倆的分解,使男生松一口氣,好像在風景之前找到了立足之地。跟女生甲同班的才子湧出來源源不竭的震撼,發出一封又一封談心言志的長信,——在那年代,這就是情書。這種笨法子,現在快要淘汰了吧,在那時,這是主要的方法。他在第三封信裏說,他從此絕食,等候回音。
“傻大姐”銜命來到教室,她告訴才子:“吃飯罷,別餓壞了身體,有人會心疼!”才子入耳銘心,眼前就是天使了。
女生乙也有自己的局面。她在一年級讀書的小弟弟很活潑,好像滿地都是他,你甚麼時候看見他,就知道她的姐姐要出現了,他是戲臺上關雲長的馬僮。他替姐姐擴充領土。
立即有一些捷足妙手去討好這位小弟弟。校園裏活躍起來,他們都長大了。
現在說到男生乙。他抽煙,五步之內煙氣熏人。
女生宿舍傳來的消息,女生丙的頭髮也有煙味。那時候我們都沒有資格抽煙,煙草的氣味算上是某幾個人的特徵。女生丙不抽煙,花前月下,她身旁一定有個抽煙的男生,他倆一定緊挨在一起。煙草的氣味強烈,有時能穿透衣服。連內衣都有那氣味,兩人莫非有了肌膚之親?那時候,這是最大的想像了。
我和男生乙沒甚麼來往,這天走個對面,他忽然對我一笑。我報之以一笑,我的笑是句號,他的笑是冒號。我之前並不知道,如果有人忽然對你一笑,後面多半還有文章,文章主題多半爲了他的利益,不是爲了你的利益。他算是給我上了第一課。
他把我拉到樹底下,他不喜歡女生丙,兩人沒點過頭,流言豈有此理。他現在要開始追求另一個女生,就稱她爲女生丁吧,用事實證明一切。他需要一些詩句,溫柔纏綿的,能表達男子對女子心意的,希望我能提供。
這容易。“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他遲疑,怕女孩看不懂。應該不成問題,女孩都有詩心,這句子也不冷僻。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糾紛。有個女生,姑且叫她女生戊吧,國文老師在下課前發還作文本,她打開一看,馬上伏案痛哭,男女衆生驚問原故,發現老師給她的批語是:“勸君莫惜金褸衣,勸君當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時一般人受通俗小說影響,把“折花”看成男女性愛的隱喻,女生認爲受到侮辱。男生大嘩,認爲這輕佻的男人如何能爲人師表?大家擁到教務處門口抗議。那時沒人談“性心理學”,男生不知道“義形於色”也是對女生的一種挑逗。
那教國文的人大約五十歲。頭髮搽了油,梳得光亮,那年代,我們看不慣這樣的頭髮,有人忍不住發出惡聲,他的方面大耳漲得紫紅,幸而身形魁梧,還頂得住壓力。他說那首詩是唐詩,是古典作品,他引詩論文,站得住也行得通。話雖如此,書是教不下去了,第二天,國文時間臨時改成英語。
抽煙的男生又來找我,這次他沒笑,也許他認爲上次奉送的那個笑容至今有效。他說,女孩子果然懂詩,可是“詩”這個玩藝兒也麻煩。他把我寫的小紙片拿出來,指點上面的詩句,把“衣帶漸寬”解釋成“寬衣解帶”,在通俗小說裏,寬衣解帶就是脫衣上床。還有,那時說一個女人“褲腰帶很鬆”,就是指她隨便和男人發生關係。這幾個頭緒在他的認識裏糾纏不清。
最後,他心中豁然:“管他呢!抄唐詩做甚么,我就把我自己的大白話寫出來,交給她!”
他也長大了。
就是這樣,我跟著他們一起長大。
選文試讀:(二)漢江,蒼天給我一條路
抗戰時期,我讀流亡學校,一面隨著戰局遷徒,一面上課。母校發生的最大事件,就是「西遷」,由安徽遷往陝西。
西遷大事,除了「過路」,應該還有「入山」。在河南省過平漢路(日軍的封鎖線)只消一步,由宛西到陝南,要穿過伏牛山脈和武當山脈,翻山越嶺,那可是八百里的崎嶇。
回想當年,至今捏一把汗。入山趕路,男生也不能掉隊,半大不小的孩子落了單、會迷路、會遇狼。平原行軍我都力不從心,入山如何得了!
後來知道,山路「一天九崗十八凹」,人煙稀少,「一人兩屋即成村,百里還稱是比鄰」,由黎明到昏夜,沒命的奔。小男生小女生從後面抓住大哥大姐背包上的繩子,大家走著走著睡著了,兩眼不睜,兩腿不停,路旁休息十分鐘就睡十分鐘,喊他上路,他跳起來走得比誰都快,他走的是來時路,是回程,你得一把抓住他,連搖帶晃。男生走到腳爛,女生走得閉經。我的生命一定被山淘汰,被我的「麻煩症候群」淘汰。
內鄉一個多月,我竟沒有任何規劃。我完全脫離了現實,思路紛亂,不能集中。蒼天在上,我不早不晚突然生了一個瘡,而且不偏不倚地生在右腿鼠蹊之旁,不是大病,無生命之憂,但不良於行,可以列入病號,走水路坐船。蒼天憐憫我,不,蒼天憐憫我一生行善的母親。文章寫到這裏,我跪下祈禱。
這個瘡來得突然,無聲無臭,右大腿內側靠近鼠蹊部起了圓形的硬塊,像塞進去一個桃子。等到它熟透變軟,正中央出現了小小的火山口、溢出濃血來。我趕緊到醫務室找護士,問這種瘡叫什麼名字,她說沒有名字,中醫稱爲腫毒。還好,我從小就聽中醫說「病怕無名,瘡怕有名。」陳百融同學說,他在河南界首住流亡學生接待站的時候,他的鄢陵同鄉張坤木生了一個瘡,外表不紅不腫,只是痛,只是有個瘡口每天流血流濃。大概全身肌肉都化膿外流了罷,死的時候骨瘦如柴。那叫「貼骨瘤」,醫書上有圖有樣。
我們的護士姓戚,她下手治療,動作很快,先把患部包藏的膿血擠出來,再把紗布剪成又窄又長的帶子,用黃藥水浸透了,從瘡口往裏面塞。紗布和黃藥水是醫務室裏僅有的藥物。現在想想,那樣的治療簡直是兒戲,可是那時候她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大約一公尺長的紗布全寒進去,鑷子不會碰到瘡口。每天換藥一次,把沾滿膿血的紗布取出來,把浸透了的黃藥水的紗布塞進去,人雖長得高頭大馬,但是手法輕妙,我幾乎沒有感覺。
我們的護士實在是個好人。她本來也是學生,和未婚夫一同出來流亡,寧願自己就業,讓未婚夫去讀高等學位,她用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接濟愛人,養活自己,還把愛人的小弟弟帶在身邊,照顧他讀書。這教人産生許多溫馨的想像,例如,他拿到了學位,和她結了婚,他用一生的柔情來報答妻子。
多年後,我們算是懂事了,一想起來就覺得非常擔心。我們漸漸能夠以男人的眼光發覺她不是一個可愛的女子,她的身材、面容、性格,恐怕都不能使她的中學同學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回到她的身邊。她實在不該自己原地不動,用盡力氣把未婚夫推舉得那麼高那麼遠。一個人用生命編寫劇本時,要先想想自己能在其中扮演那個角色。
又過了多年,我終於聽見了不願聽見的消息。那男子果然和別人結了婚,她曾經投水自殺,幸而(或者不幸)被人救上岸來。
轉述故事的人往往把故事的結局省略了,在真實的生活中,結局往往是盤中的殘食。我不知道她怎樣度過淒苦的晚年,或者上帝安排了補償。也許上帝只是打發一位和尚告訴她,她不該有那麼大的野心,想爲自己創造一個有高級學位的丈夫,野心才是痛苦的來源。
我們心地善良的護士對學校當局說,我不能爬山,必須坐船。此行有水旱兩路行進,水路雇船溯漢江而上,承載檔案、糧食、病號和年老的教職員,限制很嚴。我們大慈大悲的護士力爭,她說武當山裏野狼多,我若掉隊,一定餵狼。
我於是羞答答坐板車到了老河口。那是對日抗戰的年代,老河口當時是美國空軍基地,河南戰役中一度陷入敵手,兩天後奪回。記得老河口的街道很窄,很長,也很直,兩旁的房子很高,兩層。多年後,看巴拿馬運河,還想起這條街。我們走在街心,仿佛伸開兩臂就構得著兩邊的店鋪人家,那些人顯然是非常努力地生活著,但是與我們完全無干,我們在老河口市民的擁擠與漠視中浩蕩了片刻。
如果在市內,我只看到老河口的拘謹,碼頭則展示出老河口的奔放不羈。水面開闊,完全不像爲橫渡而設,日光碎而尖銳,逢人亂射,威脅著不准細看,張了帆的船和裸著桅的船交臂而過,樣子很悠閒,文人雅士遙瞻目送所體會到的悠閒。那時候我已經知道人在這裏流血流汗求生鬥死,這種藏著人生許多秘密,除非你仔細看,認真看,你將視而不見。
雖然匆匆一瞥,至今不能忘記,一座水旱碼頭的複雜與嘈雜,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奇怪,像家中剛剛發生了什麼變故。他們站在生存的第一線,我不了解那個世界,也就看不懂他們的臉。
來到老河口,看出歲月是在拚拚打打中過,這裏才是烘爐,是戰場,才有大會戰的威勢。工商業的節奏操縱我的心跳。我喜歡那種感覺。
然後,我不容分說的上了船。
我們的船小,也老舊,穹形的篷很低,差不多要爬進爬出。空間雖然局促,還是要維持男女有別,一條粗席自上而下把船艙分成兩半。押船的江老師一家先上了船,夫妻隔席而臥。不用多問,我只有把背包放在江老師的枕頭旁邊。一分校有個女生也來同船,理所當然,她去擠江師母和孩子。江老師是個非常瘦小的中年人,說話有氣無力。他不抽煙,在那年代,抽煙往往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健康證明。我看他來押船也是個名義,他若爬山,也是餵狼。
船上當然還有撐船的老大。這個人沉默寡言,氣氛沉悶,好像給這條骨節響動的老船添了許多載重。後來知道了:江老師早已養成習慣,所有的氣力都留著講課的時候用;江師母害偏頭痛,怕聲響震動;船老大的陝西話很難懂,懶得和我們糾纏;那位女同學則是心事重重。
第二天天氣很好,風向對我們有利,船老大揚起帆來,我說了一句「一帆風順」。不料那船老大毫不客氣的說:「呸,呸!」又搖著手說「沒那事!沒那事」!我又驚又窘,江老師覺得他不能不說話了:「你犯了他們的忌諱,他要破解。」
船上有那些禁忌?江老師說,這問題不能在船上答復,要中午停船休息的時候到岸上去答復。“從現在起,你暫時忍一忍,別說話。”
中午下船休息,江老師破例爲我補了半節課。他說,人到新環境,要緊的是別犯忌,所以“入國問禁。”人在船上不能說“帆”,因爲“帆”和“翻”同音。凡是“翻”的同音字都是船家的大忌。“吃飯了”要說“吃米了”。船家多半不讓乘客打牌,又是“番”,又是“碰”,防不勝防。有個軍官坐船押送人犯,他說“犯人”,船老大馬上惡形惡狀朝他噴唾沫星子,軍官莫名其妙,上去給船家兩個耳光,鬧了一場軍民糾紛。
也不許說“倒”。由此引申,南洋群島,搗亂,級任導師,都不能說。在這裏,日本帝國主義不能打倒,“道可道,非常道”也不能念。有一群基督徒坐船,每逢吃飯之前,領隊的人說:“我們禱告”,船老大朝他“呸,呸,”每天睡覺之前,領隊的人說“我們禱告”,船老大也朝他們“呸,呸,”結果教徒們群起而攻,指著船家叫“撒旦”,船家也大怒,要趕他們下船。
一條船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它有它的“文化”,似乎創造了一套語言,而船老大有無上的權威。我們不屬於那文化,所以東也是禁忌,西也是禁忌。禁忌製造沈默,也可以說對付禁忌的辦法是“不作爲”。我想起小時候,每逢大年初一或者祖母的壽辰,全家老少都沒有什麼聲音,只聽見雞鳴狗吠,正是因爲這時節禁忌特別多。我後來也受過威權專斷統治,積累更多的經驗。在一個簡單的封閉的空間裏,似乎沒有理由非說話不可。
船近鄖陽,兩岸的山峰又向前過了一步,用那些高不可攀的岩石做了江的堤岸。江面很窄,水就加了幾倍的速度,深深淺淺,仿效魯賓遜在石岸上刻下記號。
水像是從山上來,從無數縫隙中流出來,那些皺痕都變作水,水無盡無休地揮霍著山,也不知道那些山會不會瘦了幾圈,矮了幾尺。在這樣窄的水道裏,山顯出瀑布的性格,這條水真的成了一匹白練,可以橫過來鋪在膝上一段一段傻看。
可是,山是窮山,水是惡水。幾千年發生多少地震?山上的岩石碎裂,掉進江心,形成一個一個淺灘,是航行最大的阻礙,斷纜沉船,多少行人淚。
山近了,山腳的人家也近在眼前。全是石板屋,像梯田那樣一級一級排列起來,那由人走出走進的門,你可以說是洞窟。山東人說“河邊出財主”,鄖陽推翻了這句話,他們窮,甚至不能供給我們一杯清潔的飲水。在這裏很難找到“文明”,即使是一張月份牌;這裏卻可以找到“文化”。那就是鴉片煙!我上岸亂步,望著沒有歷史的老人,沒有前途的孩子,更難過的是他們沒有現在……這時,我忽然聞到一陣陣鴉片的“芳香”!我把船上的人都叫過來,一同爲這意外的發現而驚愕而悲酸。
我們逆水行舟,地勢越走越高,江面寬闊水勢舒緩的地方可以憑藉一帆好風,越過激流淺灘就是依賴“縴夫”。縴夫的職業是像拉車一樣的拉船。這時爲減輕船重,乘員都上岸步行,這就給我們一個機會,清清楚楚地看見他們的工作。在竹縴的末端,他們一個工作群前後錯落的分佈著,爲了節省鞋子,他們赤足,爲了節省衣服,他們裸體。不知從那一代起,縴夫的先進發現勞動最容易損壞衣服,而他們這些在荒山野嶺流血流汗的人穿衣服也毫無意義!在這些梯形的小村莊裏,縴夫是主要的生産者,是全村的菁英分子,他們的需要先被視爲特權,後被視爲當然,所以,他們從洞窟裏走出來的時候已一絲不挂,根本省略了穿衣服脫衣服保管衣服之類的麻煩。在有工可以做的季節裏,他們赤條條來來去去,儼然是自以爲穿了新衣的國王。
這個工作群的最前端,有一個衣履整潔的人,他一面走一面唱歌,縴夫是依歌聲的節拍用力或換步,把各個分散的力量一致集中。在那歌聲裏,我無法安頓自己的思想感情,二十世紀!人獸不分的生活!管教養衛的國民政府!但是,據說,這般意見不是侮辱了勞苦大衆,就是破壞了政府的威信。
我或者可以說,這不是風景,一切不是風景二字所能概括。爲甚麼,到底爲什麼,這樣優美的風光,這樣齷齪的生活?土地不是爲人民而設嗎,爲什麼只看見驕傲的山水、猥瑣的人民?“厭看人寰且看山”,沒有辦法,眼睛看的是山,心裏想的是人。山在兩岸夾峙,像看護臨床那樣守望著水,水是果斷的也狡獪的從她們的臂彎裏逃脫,逝者如斯,卻把我們的縴夫牢牢地拴在纜索上、拖著那個肮髒的破舊的奇形怪狀的東西,世世代代,生生死死!
縴夫有他的不得已。山地比農村更落後、更勞苦,每座山都是一張臉,愁紋深刻,肌理僵硬。每個山地人的臉也是一座山。
就說我們的船家吧,他從來不用衛生紙,每天蹲在船尾方便,事後伸出手指收拾一下,再把手放進江水沖洗。他也從來不用肥皂。正是這雙手,每天還爲我們煎魚煮飯。我們又何嘗得已?
恕我直言,我實在無法愛他,我們和他共處,出於“一時的不得已”。推想由國民政府委派到此山此水“爲民父母”的人,他們是否愛那些魚腥刺鼻的石板屋?是否愛那些出生以後從不刷牙的兒童?是否愛那脫光衣服拉縴、穿上衣服抽大煙的男子?我看他們心裏也沒有愛,他們來到這塊只生石頭不長五穀的土地上,也是“一時的不得已”。天不時,地不利,匹夫夜呼“人民的軍隊愛人民”,江水沸騰。
即使是踏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長大的年輕人,心裏恐怕也有個“不得已”的念頭,看他用什么樣的眼睛注視悠悠江水,又用什么樣的眼睛打量這些匆匆過客!他們一定覺悟只有遠走高飛,只有化成蛾丟棄了繭才可以自救。“人挪了活,樹挪了死!”走吧,門外就是東去的大江。順流而下,易,溯江而上,難,離家的人一去不歸,留下來的人斷奶,含著一個又一個奶嘴,忍受永遠的不得已。
想起兩千里的長程,一路上聽各地民謠小調胡琴洞簫,風味不同,總起來都是愁苦。想河南的旱災,千萬災民到阜陽就食,男童女童頭上插著草標,待價出售。淮上水災,災民牽著兒女的手沿街叫賣,男孩無人問價,壯漢搶吃搶喝,爲一個饅頭遭人用扁擔打死。想那場瘟疫,多少人走路搖搖擺擺,撲通倒下去,再也起不來。婦人坐在牆角裏,死了,懷裏的嬰兒還在哭哭啼啼尋找奶頭。那時是熱血青年,鋼鐵肝腸,現在回想,椎心般的痛。有人說,這算什麼,你見識少,大驚小怪!我不敢反駁。李自城攻破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問女兒“汝何不幸生於帝王家”,他不知道在他治下有無數百姓早已問過自己的女兒“汝何不幸生於百姓家!”他何嘗明白“不幸生於百姓家”是因,“不幸生於帝王家”是果。
政府,也是老百姓的另一種“不得已”吧?如果他們有聲音,他們也會說,“請恕直言,我實在無法愛你。”一九四九年機會來了,國民政府和人民互相遺棄,不必爭論誰先遺棄了誰。